根据公开信息及行业分析,小米 SU7 的供应链体系覆盖电池、电机、智能驾驶、内外饰等多个核心领域,以下为主要供应商名单及关键技术解析(截至 2025 年 5 月):
一、动力系统:双巨头加持,技术路径差异化
1. 电池供应商
- 宁德时代:
- 三元锂电池:为 SU7 Pro/Max 版提供 101kWh 麒麟电池,支持 800V 高压平台,CLTC 续航 800km,采用 “防弹涂层” 技术提升安全性。
- 磷酸铁锂电池:2024 年 5 月起为标准版新增供应,容量 73.6kWh,与比亚迪电池参数一致,随机分配策略平衡产能与成本。
- 比亚迪(弗迪电池):
- 初始为标准版提供磷酸铁锂刀片电池,功率密度 127Wh/kg,直冷式热管理优化低温性能。
- 中创新航:一级电池供应商,参与动力电池系统集成。
2. 电机与电控
- 汇川技术:
- 提供双电机四驱系统(V6s 电机),最大功率 673 马力,转速达 21000rpm,用于 SU7 Max 版。
- 联合汽车电子(联电):
- 单电机后驱系统(V6 电机),最大功率 299 马力,适配标准版及 Pro 版。
- 英飞凌:碳化硅功率模块,支持 800V 高压平台,提升电驱效率。
二、智能驾驶:激光雷达 + 高算力芯片组合
1. 感知硬件
- 禾赛科技:
- 提供 AT128 混合固态激光雷达,安装于车顶 “瞭望塔” 位置,风阻系数降低 4counts,探测距离 200 米,点频 153 万 / 秒。
- 欧菲智能车联:
- 高清摄像头模组,支持多目视觉融合。
- 新纳传感:IMU 惯性测量单元,提升定位精度。
2. 计算平台
- 英伟达:
- 双 Orin-X 芯片,算力 508TOPS,支持全场景辅助驾驶(XIAOMI Pilot Max)。
- 德赛西威 / 经纬恒润:
- 提供智能驾驶域控制器,集成传感器数据融合算法。
三、智能座舱:高通芯片 + 生态整合
- 高通:
- 骁龙 8295 座舱芯片(5nm 工艺),AI 算力 30TOPS,支持电子外后视镜、乘客监测等功能。
- 京东方 / TCL:
- 中控屏(17.3 英寸)及仪表屏供应商,SU7 Max 新增 56 英寸 AR-HUD(泽景电子)。
- 瑞声科技:
- 扬声器及声学系统,支持杜比全景声。
四、底盘与车身:国产供应链主导
1. 底盘系统
- 拓普集团:
- 空气悬架系统(带 CDC 减震器),支持高低 / 软硬调节,提升操控与舒适性。
- 博世:
- iBooster 电控制动系统,搭配 ESP 实现能量回收与制动协同。
- 耐世特:
- 电动助力转向(EPS),响应速度 0.1 秒。
2. 车身结构
- 福耀玻璃:
- 整车玻璃供应商,前挡风玻璃采用镀银 Low-E 工艺。
- 宝钢股份:
- 热成型钢及铝合金材料,车身扭转刚度达 40500N・m/deg。
五、热管理与充电:效率与安全并重
- 三花智控:
- 电子膨胀阀及热泵系统,-10℃环境下续航提升 15%。
- 银轮股份:
- 电池液冷板及集成热管理模块,支持超充电池快速降温。
- 特来电:
- 超充桩合作伙伴,支持 800V 高压平台,15 分钟补能 350km。
六、轮胎与内饰:性能与舒适性平衡
- 倍耐力 / 米其林:
- SU7 Ultra 标配倍耐力 P ZERO 第五代轮胎(21 英寸),选装半热熔胎刷新赛道纪录;标准版 / Pro 版采用米其林 PS EV 轮胎。
- 华域汽车:
- 座椅总成及车灯系统,座椅支持 18 向调节 + 通风 / 加热。
- 常熟汽饰:
- 内饰件总成,采用 Microfiber 超纤材质与激光雕刻工艺。
七、供应链策略与未来布局
- 双供应商模式:
- 电池、电机等核心部件采用 “一供 + 二供” 策略,如宁德时代与比亚迪、汇川与联电,降低产能风险。
- 国产替代:
- 优先选择拓普、德赛西威等国产供应商,关键技术如大压铸(9100T 集群)、CTB 电池由小米自研。
- 投资协同:
- 通过投资禾赛科技(激光雷达)、孔辉科技(空气悬架)等企业,构建生态护城河。
附:车型版本与供应商差异
车型 | 电池 | 电机 | 激光雷达 | 轮胎 |
---|---|---|---|---|
标准版 | 比亚迪 / 宁德时代 | 联电 | 无 | 米其林 PS EV |
Pro 版 | 宁德时代神行电池 | 联电 | 禾赛 AT128 | 米其林 PS EV |
Max 版 | 宁德时代麒麟电池 | 汇川 | 禾赛 AT128 | 米其林 PS EV |
Ultra 版 | 宁德时代麒麟电池 | 汇川 | 禾赛 AT128 | 倍耐力 P ZERO |
(注:部分供应商为行业推测,以官方披露为准。)
小米 SU7 的供应链体系体现了其 “技术普惠” 理念,通过整合全球顶尖供应商与自研核心技术,在性能、成本与用户体验间实现平衡。未来随着产能爬坡与技术迭代,供应链可能进一步扩展,例如固态电池(卫蓝新能源)、4D 毫米波雷达(纵目科技)等潜在合作伙伴值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