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的核心供应商覆盖电池、智能驾驶、电机电控、底盘系统、电子设备等关键领域,以下是基于公开信息的深度解析:
一、动力电池:宁德时代主导,多元化布局
- 宁德时代
- 核心角色:作为全球动力电池龙头,宁德时代为小米 SU7 Max/Pro 等高端车型提供三元锂电池,采用 800V 高压平台技术,支持超快充(15 分钟补能 500 公里)。
- 合作深化:2024 年 5 月,小米与宁德时代成立合资公司 “北京时代动力电池”,专注于电芯制造,进一步绑定供应链。
- 技术优势:宁德时代的麒麟电池包应用于 SU7 Max,能量密度达 255Wh/kg,续航突破 800 公里。
- 比亚迪(弗迪电池)
- 供应范围:为小米 SU7 标准版和 YU7 等中低端车型提供磷酸铁锂电池,成本低、安全性高,适配入门级市场。
- 技术适配:弗迪电池的刀片电池通过 CTP 技术提升空间利用率,支持 668-830km 续航。
- 欣旺达
- 新入局者:2024 年 6 月,欣旺达动力获小米第三款车型(内部代号 “昆仑”)电池定点,报价低于 0.6 元 / Wh,主打高性价比。
- 技术亮点:欣旺达的 6C 闪充电池支持 10 分钟补能 80%,未来或用于小米混动车型。
二、智能驾驶:自研 + 生态合作
- 英伟达
- 芯片供应:小米 SU7 搭载两颗NVIDIA DRIVE Orin 芯片,算力达 508TOPS,支持 L2++ 级自动驾驶,包括高速领航、自动泊车等功能。
- 合作背景:2024 年 CES 展会上,小米与英伟达达成合作,未来或引入更先进的 Thor 芯片。
- 博世
- 底盘与制动:提供智能解耦制动系统(iBooster)和碳化硅电桥,优化能量回收效率,提升续航能力。
- 线控技术:博世的线控制动系统(BWA)与 ESP® 结合,支持电子舒适制动功能,减少刹车顿挫。
- 光庭信息
- 测试服务:为小米自动驾驶系统提供人机交互界面测试和仿真场景构建,确保车机系统的流畅性和安全性。
- 百度 Apollo(潜在合作)
- 技术储备:百度 Apollo 的 ASD 系统已应用于极越 07 等车型,小米 SU7 的 Xiaomi Pliot Pro 与之技术路线不同,但未来或在高精地图领域展开合作。
三、电机与电控:汇川技术 + 联合电子
- 汇川技术
- 高性能电机:为小米 SU7 Max/Pro 和 YU7 提供V6s 超级电机,转速达 21,000rpm,峰值功率 400kW,支持零百加速 3.2 秒。
- 自研协同:小米与汇川联合研发电机电控系统,适配 800V 高压平台。
- 联合电子
- 主流供应:为小米 SU7 标准版提供IGBT 电机,成本较低,适配中低功率需求。
- 碳化硅布局:联合电子为 SU7 全系供应碳化硅功率模块,用于主驱、OBC(车载充电机)和热管理系统。
- 英飞凌
- 碳化硅器件:为小米 SU7 提供SiC MOSFET 芯片,应用于电驱、OBC 和 DC-DC 转换器,提升系统效率 5-8%。
四、底盘与车身:拓普集团 + 模塑科技
- 拓普集团
- 一体化压铸:供应后底板、前舱总成等大型铝铸件,采用 9100T 压铸机,减少零部件数量 30%,减重 20%。
- 单车价值:拓普为小米 SU7 提供底盘、内饰件等,单车配套价值达 5000-8000 元。
- 模塑科技
- 车身装饰:通过参股公司北汽模塑供应保险杠、防擦条等部件,国内市场份额超 30%。
- 产能规划:2025 年配套份额有望提升至 40%,受益于小米产能爬坡。
- 万向钱潮
- 底盘结构:提供悬架、制动系统等核心部件,适配小米高性能车型的操控需求。
- 智能驾驶配套:切入线控制动和传感器领域,与小米同步开发 ADAS 技术。
五、电子与软件:高通 + 德赛西威
- 高通
- 智能座舱:骁龙 8295 芯片(5nm 工艺)支持多屏交互、AR-HUD 和语音助手,GPU 性能提升 2 倍,适配小米澎湃 OS。
- 生态协同:高通的汽车平台与小米手机生态深度整合,实现无缝互联。
- 德赛西威
- 域控制器:供应智能座舱域控制器,与高通 8295 芯片深度适配,优化人机交互体验。
- 订单增长:2025 年 Q1 净利润同比增长 22%,小米订单占比显著提升。
- 蓝思科技
- 车载玻璃:供应全景天幕、电子外后视镜等玻璃组件,2025 年汽车业务亏损收窄,逐步放量。
六、其他关键供应商
领域 | 供应商 | 产品 | 技术亮点 |
---|---|---|---|
热管理 | 三花智控 | 热泵系统 | 冬季续航提升 15%,适配 800V 高压平台 |
轻量化材料 | 祥鑫科技 | 电池包结构件 | 减重率超 20%,适配 CTP 电池包 |
智能座舱 | 华域汽车 | 座椅、仪表盘 | 集成加热 / 通风功能,支持个性化调节 |
充电设备 | 宁德时代 | 超充桩(120kW 氮化镓) | 采用碳化硅二极管,充电效率提升 30% |
软件服务 | 软通动力 | 供应链系统开发 | 优化生产流程,提升交付效率 |
供应链策略解析
- 技术自研 + 生态投资
- 小米通过投资瑞隆科技(电池回收)、云山动力(大圆柱电池)等企业,布局钠离子、固态电池等前沿技术。
- 自研泰坦合金(车身材料)和碳化硅电驱系统,提升核心竞争力。
- 多元化供应商体系
- 电池领域采用宁德时代(高端)、比亚迪(中低端)、欣旺达(成本敏感车型)三轨并行,降低单一依赖风险。
- 碳化硅器件引入联合电子、英飞凌等供应商,确保产能稳定性。
- 全球化布局
- 在慕尼黑设立研发中心,整合欧洲供应链资源,为海外市场铺路。
- 与博世、英伟达等国际巨头合作,提升技术壁垒和品牌溢价。
总结
小米汽车的核心供应商以宁德时代、博世、英伟达、汇川技术为支柱,覆盖电池、智能驾驶、电机电控等关键环节,同时通过自研技术 + 生态投资构建差异化竞争力。这种 “头部供应商 + 自研 + 多元化” 的策略,既确保了供应链的稳定性,又为技术迭代和成本控制提供了灵活空间,助力小米在新能源汽车市场快速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