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米汽车2024年营收和利润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5-05-02 13:51:03 浏览2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根据小米集团 2024 年财报及第三方分析,小米汽车业务在 2024 年实现了显著的市场突破和财务优化。以下是具体数据及分析:

一、核心财务数据


  1. 营收表现
    小米智能电动汽车业务全年营收为328 亿元(含其他相关业务收入 7 亿元),其中纯电车型 SU7 贡献了321 亿元。这一成绩主要得益于 SU7 的强劲销量 —— 全年累计交付136,854 辆,平均售价约23.45 万元。若按单车均价计算,SU7 的收入规模已接近蔚来(2024 年营收 657 亿元)的一半,且显著高于小鹏(408.7 亿元)和零跑(321.6 亿元)。
  2. 利润与亏损
    小米汽车全年经调整净亏损为62 亿元,但亏损呈逐季收窄趋势:
    • 第二季度:亏损 18 亿元,单车亏损 6.6 万元;
    • 第三季度:亏损 15 亿元,单车亏损 3.75 万元;
    • 第四季度:亏损 7 亿元,单车亏损 1.02 万元。
      亏损收窄的核心原因是毛利率提升:全年毛利率为18.5%,第四季度进一步升至20.4%,超过特斯拉同期的 17.9%。这一表现得益于规模效应(第四季度交付量环比增长 75% 至 6.97 万辆)和供应链优化(如一体化压铸技术降低生产成本)。


二、关键驱动因素


  1. 销量与产能
    SU7 在 2024 年 4 月启动交付后,迅速实现月均交付 1.14 万辆,第四季度单月交付量突破 2.5 万辆。产能爬坡速度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 首个 10 万辆交付用时 229 天,第二个 10 万辆缩短至 119 天。这主要依赖北京亦庄工厂的双班生产模式,以及供应链的高效协同(如宁德时代电池、汇川技术电驱系统)。
  2. 产品结构优化
    SU7 系列中高端车型占比提升显著:
    • 标准版(21.59 万元):销量占比 28.6%;
    • Pro 版(24.59 万元):销量占比 28.3%;
    • Max 版(29.99 万元):销量占比 43.1%。
      高毛利车型的热销推动单车收入提升,第四季度 ASP 达23.9 万元,较上半年增长约 6%。

  3. 成本控制与研发投入
    小米汽车 2024 年研发投入约80 亿元(占集团总研发费用 241 亿元的 33%),主要用于智能驾驶、电池技术和整车平台开发。尽管研发投入较高,但通过自研芯片(如澎湃 OS 车机系统)和垂直整合供应链,小米汽车的单车研发成本较新势力平均水平低约 20%。

三、行业对比与竞争优势


  1. 新势力车企横向对比
    车企2024 年营收(亿元)交付量(万辆)毛利率净亏损(亿元)
    小米汽车32813.6918.5%62
    理想汽车144550.0520.5%80.45
    小鹏汽车408.719.0114.3%57.9
    零跑汽车321.629.378.4%28.2
    蔚来汽车657.322.29.9%224
    数据来源:各车企财报,截至 2024 年 12 月

    小米汽车在毛利率和亏损控制方面表现突出:
    • 毛利率 18.5%,高于小鹏、零跑、蔚来,接近理想的 20.5%;
    • 亏损规模 62 亿元,显著低于蔚来(224 亿元),与小鹏(57.9 亿元)相当,但交付量仅为后者的 72%。

  2. 竞争优势
    • 生态协同:小米 3.96 亿 MIUI 用户为汽车业务提供了低成本流量入口,用户转化率较传统车企高 3-5 倍。
    • 供应链整合:依托小米集团的全球供应链网络,SU7 的零部件采购成本较行业平均低 15%(如拓普集团一体化压铸底盘成本降低 20%)。
    • 技术储备:自研的澎湃 OS 车机系统、HyperOS 智能驾驶平台,以及与高通合作的 8295 芯片,构建了差异化的技术壁垒。


四、未来展望


  1. 2025 年目标与挑战
    小米汽车计划将 2025 年交付目标提升至35 万辆,若实现,营收有望突破820 亿元(按当前均价 23.45 万元计算),毛利率目标为20%+,亏损可能进一步收窄至20 亿元以内。挑战包括:
    • 产能瓶颈:北京工厂二期投产后年产能将达 30 万辆,需确保供应链稳定;
    • 市场竞争:特斯拉 Model 3/Y、比亚迪汉等车型的价格战可能挤压利润空间。

  2. 盈利时间表
    若 2025 年交付量达 35 万辆,且 SU7 Ultra(52.99 万元)销量占比提升至 30%,小米汽车有望在2026 年实现盈亏平衡。长期来看,随着 SU7 系列迭代(如 2025 年推出的 SUV 车型 YU7)和海外市场拓展,2027 年营收或突破1500 亿元,成为小米集团第二增长曲线。

五、风险提示


  1. 行业风险: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增速放缓(2024 年中国渗透率约 35%),价格战可能加剧。
  2. 技术风险:智能驾驶技术(如 HyperOS)的落地进度可能影响用户体验和品牌溢价。
  3. 政策风险:政府补贴退坡(如 2025 年后新能源购置税减免政策调整)可能增加成本压力。

总结


小米汽车在 2024 年凭借 SU7 的爆款表现,实现了营收 328 亿元、毛利率 18.5% 的亮眼成绩,亏损收窄速度远超行业预期。其核心竞争力在于生态协同、供应链整合和技术自研,若能在 2025 年突破产能瓶颈并维持产品溢价,有望成为新势力中盈利最快的车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