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2025 年上海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上,小米汽车以高人气和技术亮点成为焦点,展现了其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强劲势头。以下从参展表现、车型亮点、市场策略及行业影响四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参展表现:流量与口碑双丰收
小米展台位于 6.2 H 馆,凭借独特的设计和互动活动吸引了大量观众。数据显示,为期 10 天的展期内,小米展台累计接待超 17 万人次,单日最高人流量突破 2.3 万。现场通过免费发放限量版棒球帽(每日 5000 顶)、安排 315 位产品专家驻场讲解等策略,成功塑造了亲民形象。此外,SU7 全系 9 种颜色的集中展示(包括首次亮相的星芒银和深空紫),为消费者提供了直观的视觉体验。
值得关注的是,尽管小米创始人雷军未出席媒体日(官方称 “时间冲突”),但展台热度未受明显影响。行业分析认为,这反映了小米品牌势能已初步建立,用户关注焦点从 “人” 转向 “产品”。
二、核心车型:SU7 Ultra 定义性能标杆
此次车展的重头戏是小米 SU7 Ultra 的正式亮相。作为 SU7 系列的旗舰版本,其核心亮点包括:
- 极致性能:搭载三台 V8s+V6s 电机,综合功率达 1138kW,0-100km/h 加速仅需 1.98 秒,0-200km/h 加速 5.86 秒,刷新国产纯电轿车加速纪录。电池采用赛道版同款高功率电池包,最大放电功率 1330kW,CLTC 续航 630km。
- 智能座舱:配备 16.1 英寸 3K 高清屏,搭载高通骁龙 8295 芯片和 Xiaomi HyperOS 系统,支持五屏联动和 AI 语音助手。内饰采用 Alcantara 材质与碳纤维饰板,提供 2 座 / 5 座两种布局。
- 安全升级:展台技术展示区重点介绍了车身刚性(热成型钢占比 78%)、电池防护(12 层安全防护结构)及智能驾驶系统(搭载激光雷达和端到端算法)。此外,小米汽车 App 内测的 “安全分 Beta” 系统,通过驾驶行为分析提升用户安全意识。
市场反响方面,SU7 Ultra 上市后订单表现强劲:2 小时大定破万,开售 10 分钟订单突破 6900 台,起售价 52.99 万元的标准版成为主销车型。车展期间,展台周边排起长队,专业摄影师和潜在买家对车辆细节的关注度极高。
三、市场策略:生态协同与争议应对
- 生态整合:小米展台与 BOE(京东方)合作展示了智能座舱技术,包括氧化物中控屏和 LTPS 悬浮式屏幕,提升了交互体验的流畅度和能效比。此外,通过米家 IoT 互联功能,SU7 可与小米手机、智能家居设备实现无缝联动。
- 争议化解:针对此前 SU7 智驾事故引发的舆论压力,小米在车展期间强调安全升级,包括免费车辆检查、电池管理系统优化等措施。同时,宣传策略从 “自动驾驶” 转向 “辅助驾驶”,避免敏感词汇,呼应工信部对智能驾驶安全的要求。
- 渠道扩张:截至 2025 年 4 月,小米汽车已在全国 74 个城市布局 269 家门店,3 月单月交付量达 2.9 万台,位列新势力第二。车展期间,小米宣布新增 34 家门店,并计划在 2025 年覆盖 200 个城市。
四、行业影响:技术引领与生态破局
- 技术标杆:SU7 Ultra 的全域 800V 高压平台和澎湃智驾 Pro 系统,推动 30 万元级市场技术升级。其电池快充技术(充电 5 分钟续航 500 公里)和智能驾驶算法,对特斯拉 Model S、比亚迪汉 EV 等竞品形成压力。
- 生态破局:小米通过整合消费电子与汽车技术,构建 “手机 - 汽车 - 家居” 闭环生态。例如,SU7 支持手机无线充电(50W)、UWB 无感钥匙等功能,吸引了大量小米生态用户转化。
- 行业启示:小米的参展策略(高性价比、流量营销、生态协同)为新势力车企提供了参考。同时,其面临的产能压力(SU7 交付等待周期超 6 个月)和智驾安全争议,也警示行业需在扩张与安全间寻求平衡。
总结
2025 年上海车展是小米汽车的一次 “成年礼”:SU7 Ultra 的技术突破、展台的高人气及生态整合的深化,巩固了其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地位。尽管面临智驾安全争议和产能挑战,小米通过务实的安全升级和渠道扩张,展现了应对危机的能力。未来,随着 YU7 的上市(计划 2025 年 6-7 月)和全场景智能驾驶的落地,小米有望在智能电动车市场进一步破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