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 2025 年最新信息,小米汽车并未参加北京车展,而是将重点放在了2025 年上海国际车展上。以下是小米汽车在 2025 年的核心动态及与车展相关的信息梳理:
一、2025 年上海车展:小米汽车的主场
1. 参展阵容与亮点
- 车型展示:小米汽车在上海车展(4 月 23 日 - 5 月 3 日)的 6.2H 号馆 6B02 展台,集中展示了小米 SU7 全系产品,包括高性能版 SU7 Ultra 和标准版车型。SU7 Ultra 作为旗舰车型,以 “纽北最速四门量产车” 的身份成为焦点,其搭载的三电机四驱系统最大功率达 1548 马力,零百加速仅需 1.98 秒,刷新了上海国际赛车场、成都天府赛道等多个专业赛道的圈速纪录。
- 技术展区:展台设置了 “人车家全生态” 互动体验区,重点展示小米汽车与智能家居、可穿戴设备的联动能力,例如通过手机或手环远程控制车辆、车内语音助手与米家设备互联等。
- 设计语言:SU7 Ultra 的量产版延续了原型车的激进设计,包括碳纤维轻量化车身、空气动力学套件,以及闪电黄、太空银等个性化配色,吸引了大量观众驻足体验。
2. 市场表现与用户反馈
- 订单与交付:截至 2025 年 4 月,小米 SU7 系列累计锁单量已超过 24.8 万台,其中 SU7 Ultra 上市仅 3 天订单突破 1 万辆,提前完成年度销售目标。上海车展期间,小米展台通过限时改配、优先交付等政策进一步刺激订单增长。
- 用户画像:购买 SU7 的用户中,BBA(宝马、奔驰、奥迪)车主占比约 29%,苹果用户占比达 51.9%,女性用户预计从 28% 提升至 40%-50%,显示出小米汽车对高端市场和科技爱好者的吸引力。
二、2024 年北京车展:小米汽车的首次亮相
尽管 2025 年北京车展未举办,但小米汽车在2024 年北京车展(4 月 25 日 - 5 月 4 日)的表现仍值得回顾:
- SU7 的惊艳首秀:小米首款车型 SU7 在车展首日发布,雷军宣布锁单量突破 7.57 万台,交付 5781 台,创下新品牌首款车型首月交付纪录。SU7 凭借 800km 续航(CLTC 工况)、无线 CarPlay 支持、城市 NOA 智驾功能等配置,迅速成为市场焦点。
- 技术突破:SU7 Max 在浙赛圈速榜中以 1 分 42 秒 163 的成绩超越保时捷 Taycan Turbo S,成为 50 万以内最快电动车;搭载半热熔轮胎后,圈速进一步提升至 1 分 38 秒 043,媲美百万级超跑。
- 服务网络:小米汽车计划 2024 年底在全国 46 城开设 219 家门店、86 城设立 143 家服务中心,并通过 OTA 持续升级智能驾驶功能,例如 5 月上线端到端代客泊车,8 月实现全国城市 NOA 覆盖。
三、2025 年小米汽车的战略布局
1. 产品矩阵扩展
- SU7 Ultra 的全球化:除国内市场外,SU7 Ultra 于 2025 年 3 月在欧洲亮相,吸引了欧洲消费者的关注。其定价策略(52.99 万元起)瞄准 BBA 中高端车型,例如宝马 5 系、奥迪 A6 等,通过性能与智能化优势抢占市场份额。
- 新车型 YU7:小米第二款车型 YU7(中大型 SUV)计划于 2025 年 6-7 月上市,定位 25-40 万元市场,搭载激光雷达和高阶智驾系统,进一步完善产品线。
2. 产能与供应链
- 交付压力:尽管北京工厂年产能达 30 万辆,但 SU7 系列订单积压超 10 万台,部分车型等车周期长达 40 周。小米通过武汉新工厂扩建(预计 2025 年新增 6 万辆产能)和供应链优化缓解压力。
- 技术合作:小米与宁德时代在电池技术上深度合作,SU7 Ultra 搭载的第二代麒麟电池支持 5.2C 超充,11 分钟补能 510km,为用户提供高效补能体验。
3. 品牌与生态
- 雷军 IP 与粉丝经济:雷军通过个人直播、社交媒体互动等方式持续为小米汽车引流,例如在上海车展期间与观众深度交流,并邀请围棋冠军柯洁等名人体验产品,强化品牌影响力。
- 跨界整合:小米汽车与 360 集团合作开发智驾安全系统,与蔚来、小鹏等品牌共享充电网络,提升用户出行便利性。
四、市场竞争与挑战
- 竞品围剿:比亚迪、理想、小鹏等品牌在 2025 年推出多款高端车型(如仰望 U8、蔚来乐道 L90),加剧市场竞争。小米汽车需在保持性价比的同时,提升品牌溢价能力。
- 产能与交付:订单积压可能影响用户满意度,小米需加快新工厂建设和供应链管理,确保交付效率。
- 技术迭代:随着智能驾驶和电池技术的快速发展,小米需持续投入研发,例如推进四电机驱动、全主动悬架等预研技术,保持产品竞争力。
总结
小米汽车在 2025 年通过上海车展展示了其技术实力和市场野心,SU7 Ultra 的赛道成绩与全球化布局进一步巩固了品牌形象。尽管未参加北京车展,但其产品矩阵扩展、产能提升和生态整合策略,正推动小米从 “手机巨头” 向 “全球智能出行品牌” 转型。未来,小米需在高端市场突破、供应链优化和技术创新上持续发力,以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