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米代工汽车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5-05-03 13:41:14 浏览3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小米汽车的代工合作是其造车战略中关键的阶段性布局,结合行业趋势与企业自身发展需求,呈现出从 “代工过渡” 到 “自主生产” 的演变路径。以下从合作背景、核心进展、模式特点及未来影响四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代工合作的背景与动因


1. 资质获取与产能快速落地


  • 政策限制:中国新能源汽车生产需同时具备发改委核准资质和工信部准入资质。自 2017 年后,发改委暂停发放新资质,新势力车企需通过代工或收购资质进入市场。
  • 时间成本:自建工厂从拿地到投产需 2-3 年,而代工可缩短至 1 年。小米 2021 年宣布造车后,选择与北汽合作代工,仅用 2 年时间(2023 年 11 月)即通过工信部公告,首款车型 SU7 于 2024 年 3 月交付。

2. 资源互补与风险分散


  • 技术短板:传统车企在车身制造、工艺控制等方面积累深厚。北汽为小米提供了现成的生产线(北京亦庄工厂),解决了初期产能问题。
  • 供应链协同:北汽帮助小米快速接入汽车供应链,例如电池由宁德时代、比亚迪供应,电机由苏州汇川提供,缩短了零部件采购周期。

二、代工合作的核心进展


1. 代工模式的阶段性成果


  • 首款车型落地:2023 年 11 月,小米 SU7 通过北汽代工进入工信部目录,搭载宁德时代三元锂电池和比亚迪磷酸铁锂电池,电机功率达 275kW,续航最高 700km。
  • 产能爬坡:北京亦庄工厂一期设计年产能 15 万辆,2024 年实际交付 13.68 万辆,产能利用率接近 100%。二期工厂于 2025 年中竣工,目标年产能 35 万辆。

2. 资质自主化进程


  • 独立资质突破:2024 年 7 月,小米通过收购宝沃汽车资质,正式获得工信部生产资质,企业名称变更为 “小米汽车科技有限公司”,生产地址仍为北京亦庄工厂。
  • 代工模式终结:2024 年 7 月后,小米 SU7 尾标由 “北京小米” 改为 “小米”,标志着代工合作的阶段性结束。

三、代工模式的特点与行业影响


1. 代工与自建的双轨策略


  • 短期代工:初期借助北汽资质快速上市,避免因资质问题延误产品节奏。
  • 长期自建:投资 630 亿元建设北京工厂,引入 9100 吨压铸机、AI 质检系统等先进设备,实现车身车间 91% 自动化率,电池车间 100% 自动化检测。

2. 对行业的启示


  • 资质获取新路径:小米通过 “代工过渡 + 资质收购” 模式,为新势力车企提供了替代方案,规避了传统收购资质的高成本(如威马收购中顺洁柔花费 11.8 亿元)。
  • 供应链重构:小米将手机供应链经验(如 VMI 库存管理、JIT 生产)引入汽车领域,推动汽车零部件采购周期从 3 个月缩短至 1 个月。

四、未来挑战与战略选择


1. 产能扩张压力


  • 武汉工厂传闻:小米计划在武汉建设新工厂,利用东风云峰工厂闲置产能(年产能 30 万辆),可能采用 “合资建厂 + 代工” 混合模式。
  • 供应链瓶颈:2025 年 35 万辆目标需电池产能 52.5GWh,而宁德时代、比亚迪的供应优先级可能影响小米产能释放。

2. 技术自研与代工平衡


  • 核心技术投入:小米在三电系统(澎湃 OS、800V 碳化硅平台)、智能驾驶(激光雷达、ADS 系统)上的研发投入占比达 15%,需在自研与代工之间找到成本平衡点。
  • 生态协同深化:通过澎湃 OS 实现手机、汽车、家居的跨设备联动,提升用户粘性,降低对代工制造环节的依赖。

五、结论


小米汽车的代工合作是其 “快速入局、规避风险” 的战略选择,通过北汽代工实现资质过渡和产能爬坡,随后通过自建工厂完成产业链垂直整合。这一模式既体现了新势力车企的灵活性,也反映了传统代工模式在新能源汽车时代的局限性。未来,小米需在产能扩张、技术自研与生态协同之间找到平衡,方能在竞争激烈的智能汽车市场持续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