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 2025 年 5 月,小米汽车有限公司(小米集团旗下全资子公司)尚未独立上市,因此目前没有单独的股票代码可供交易。投资者若希望参与小米汽车业务,需通过购买小米集团(股票代码:01810.HK)的股票间接投资。以下是结合最新市场动态的关键信息梳理:
一、小米汽车业务与小米集团的关联性
小米汽车是小米集团战略级业务,直接影响集团股价表现。根据 2024 年财报,汽车业务收入达 328 亿元,占集团总营收的 9%,成为核心增长引擎之一。其首款车型 SU7 自 2024 年 3 月上市后,全年交付 13.5 万辆,远超目标,推动小米集团股价在 2024 年累计涨幅达 121%,市值一度突破 9000 亿港元。
二、小米集团股价最新动态(截至 2025 年 5 月)
- 近期波动与关键事件
2025 年 4 月,小米 SU7 因高速事故引发智能驾驶安全性争议,导致股价在 4 月 1 日 - 2 日两天内暴跌近 10%,市值蒸发超 1200 亿港元,最低跌至 44.55 港元。随后市场情绪部分修复,5 月 2 日股价回升至 51.9 港元,成交量达 16.72 亿港元。这一波动凸显汽车业务表现对集团股价的强关联性。
- 长期增长预期
尽管短期承压,小米汽车 2025 年目标交付量提升至 35 万辆,并计划扩建第二工厂以提升产能。摩根士丹利等机构认为,若交付目标达成且无重大负面事件,股价有望在中长期回升至 50-55 港元区间,接近 425 亿港元配售价格(53.25 港元)。
- 估值与市场对比
当前小米市盈率(TTM)为 45.53 倍,显著高于吉利汽车(约 10 倍)等传统车企,反映市场对其高增长溢价。不过,新能源汽车板块近期整体回调(如理想、小鹏跌幅超 4%),可能对小米形成连带压力。
三、投资关注点与风险提示
- 核心驱动因素
- 交付数据:2025 年 3 月交付量超 2.9 万辆,若后续持续超预期(如 3.5 万辆 / 月),可能提振市场信心。
- 技术升级:小米计划推出针对性安全升级,并加大 AI 技术投入(如万卡 GPU 集群)以提升智能驾驶竞争力。
- 国际化布局:韩国市场战略升级(推出高端手机、电视)及欧洲市场拓展可能带来新增长点。
- 潜在风险
- 事故责任认定:若调查结果指向车辆设计或智驾系统缺陷,股价可能下探至 40-45 港元。
- 行业竞争:特斯拉、比亚迪等对手加速技术迭代,且小米汽车当前估值较高,需警惕市场情绪转向。
四、历史表现与业务里程碑
- 2024 年关键节点:SU7 上市首日订单破万,全年交付 13.5 万辆,推动小米集团市值一度突破 1 万亿港元,跻身全球车企市值前十。
- 2025 年进展:SU7 Ultra 量产版上市(售价 52.99 万元起),累计锁单量超 24.8 万辆,门店覆盖 65 城。
五、总结与建议
小米汽车业务尚未独立上市,投资者需通过小米集团(01810.HK)股票参与。当前股价受汽车业务表现主导,短期波动较大但长期增长逻辑未改。若关注智能汽车赛道,可重点跟踪以下指标:
- 事故调查结果:4 月事故的责任认定将直接影响市场对小米汽车安全性的信任度。
- 4 月交付数据:若突破 3 万辆,可能缓解市场对销量下滑的担忧。
- 技术升级落地:如智能驾驶系统 OTA 升级、电池技术突破等。
建议投资者结合自身风险承受能力,在事故影响消化后(预计 1-3 个月)逢低布局,并长期关注小米汽车产能扩张及全球化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