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 SU7 的智能驾驶系统(以下简称 “智驾”)是其核心卖点之一,通过硬件配置、算法迭代和场景覆盖的逐步完善,为用户提供了从高速到城市道路的辅助驾驶能力。以下从技术架构、功能体验、市场反馈及未来规划等维度展开分析:
一、技术架构:硬件分层与软件迭代
1. 硬件配置
- 传感器方案:
- 标准版(21.59 万起):采用纯视觉方案,配备 1 颗英伟达 Orin 芯片(算力 84TOPS)、1 个毫米波雷达、11 个摄像头(含前视双目),无激光雷达。
- Pro/Max 版(24.59 万起):搭载 128 线激光雷达(禾赛 AT128)、3 个毫米波雷达、11 个摄像头(含前视三目),双 Orin 芯片算力达 508TOPS,支持更复杂的环境感知。
- Ultra 版(52.99 万):硬件配置进一步升级,可能引入 4D 毫米波雷达或更多摄像头,支持更高级别的端到端智驾。
- 芯片与算力:
中高配车型的双 Orin 芯片为实时处理海量感知数据提供基础,而标准版的单 Orin 芯片在复杂场景下可能出现算力瓶颈。
2. 软件算法
- 端到端架构:
小米 HAD(HyperOS Autonomous Driving)系统采用端到端模型,通过用户驾驶数据训练优化轨迹规划,减少急加速 / 急刹车,提升拟人化体验。 - 无图方案:
2025 年 2 月全量推送的端到端智驾支持无高精地图区域的通行,依赖实时感知和本地化数据,覆盖停车场、城市道路等场景。 - 安全冗余:
系统要求用户完成 1000 公里安全智驾里程(含 ACC/LCC/ 高速 NOA)后,才能使用端到端功能,并需预先学习停车场路线。
二、功能体验:从高速到城市的场景覆盖
1. 高速场景
- 高速 NOA:
支持自动上下匝道、变道超车、避障绕行,在测试中对静止假车、隧道事故车等场景的识别准确率较高。 - 领航表现:
高速场景下的变道成功率达 91%,但遇到暴雨等恶劣天气时,纯视觉方案的感知距离可能从 200 米降至 100 米,导致预警时间不足。
2. 城市道路
- 城市 NOA:
2024 年 7 月开放北京、上海等 10 城核心区域,支持红绿灯识别、无保护右转、行人避让等功能,但环岛场景仍需人工接管。 - 决策优化:
2025 年 1 月 OTA 升级后,新增 “红绿灯提醒”“公交车道限行识别”“借路绕行” 等功能,提升城市道路通行效率。
3. 泊车与低速场景
- 自动泊车:
支持垂直 / 侧方位车位识别,代客泊车辅助可在地下车库以 23km/h 巡航,断头路车位泊入时间约 1 分 10 秒。 - 窄车位处理:
依赖超声波雷达和视觉融合,泊车误差控制在 5cm 以内,但对地锁状态的识别仍有提升空间。
三、市场反馈:用户评价与争议事件
1. 用户口碑
- 优点:
- 中高配车型的激光雷达方案在夜间、逆光等场景下表现稳定,城市 NOA 的拟人化决策(如渐进式刹车)提升舒适性。
- 车机系统流畅度高,与小米生态的联动(如手机导航同步、智能家居控制)增强用户粘性。
- 不足:
- 标准版的纯视觉方案在暴雨、大雪等极端天气下感知能力下降,存在误判风险。
- 城市 NOA 对临停车辆、施工路段的绕行逻辑不够灵活,部分场景需人工干预。
2. 争议事件
- 安徽高速事故:
2025 年 3 月,小米 SU7 标准版在夜间施工路段因纯视觉方案未能及时识别障碍物,仅提前 2 秒预警,导致碰撞后电池爆燃。事件暴露了低配车型在低光环境下的感知缺陷。 - 安全分系统:
事故后,小米推出 “安全分 Beta” 系统,通过监控用户接管行为、学习驾驶习惯,动态调整智驾功能权限,强化用户安全教育。
四、竞争对比:与头部品牌的差异化
1. 硬件成本与性能平衡
- 特斯拉:
纯视觉方案成本低,但依赖算法迭代,FSD 在国内尚未开放,且需额外付费。 - 华为 ADS:
采用激光雷达 + 多传感器融合,城市 NOA 覆盖城市更多,但搭载车型价格较高(如智界 S7)。 - 小鹏 NGP:
无激光雷达纯视觉方案成本下探至 15 万元级,但感知能力弱于小米 Pro/Max 版。
2. 生态整合
- 小米 SU7 的 HyperOS 系统深度整合米家生态,支持车家互联(如远程控制家电、车内智能家居场景联动),形成差异化体验。
五、未来规划:技术升级与法规适应
1. 功能扩展
- 全场景覆盖:
计划通过 OTA 逐步开放 “车位到车位” 端到端智驾,实现从停车场启动到目的地泊车的全流程自动化。 - 国际市场:
2025 年或进入欧洲市场,需适配当地法规(如欧盟对 L3 级自动驾驶的接管时间要求)。
2. 安全冗余
- 硬件升级:
未来车型可能引入 4D 毫米波雷达或固态激光雷达,提升障碍物识别精度。 - 法规合规:
响应工信部对智驾宣传的规范要求,强调 “辅助驾驶” 属性,避免 “零接管” 等夸大宣传。
总结:小米 SU7 智驾的核心竞争力与挑战
- 优势:中高配车型的硬件堆料(激光雷达 + 双 Orin 芯片)在同价位中具备竞争力,端到端架构和生态整合是差异化亮点。
- 挑战:标准版的纯视觉方案在极端场景下存在安全隐患,城市 NOA 的场景覆盖和决策效率仍需提升,用户教育与法规合规压力较大。
- 建议:对注重性价比的用户,可选择标准版体验基础辅助功能;对科技敏感型用户,Pro/Max 版的激光雷达方案更值得推荐,但需关注后续 OTA 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