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 SU7 和 SU7 Pro 作为小米汽车首款车型的两个版本,定位中高端智能纯电轿车,核心差异体现在智能驾驶、续航能力和配置丰富度上。以下从核心参数、功能差异、用户体验和选购建议四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核心参数对比
项目 | 小米 SU7 | 小米 SU7 Pro |
---|---|---|
售价 | 21.59 万元 | 24.59 万元 |
电池容量 | 73.6kWh 磷酸铁锂电池 | 94.3kWh 宁德时代神行电池 |
CLTC 续航 | 700km | 830km |
动力系统 | 后置单电机,299 马力,5.28 秒零百加速 | 后置单电机,299 马力,5.7 秒零百加速 |
智能驾驶 | 纯视觉方案(Xiaomi Pilot Pro) | 激光雷达 + 多传感器(Xiaomi Pilot Max) |
充电速度 | 15 分钟补能 350km(400V 平台) | 15 分钟补能 350km(400V 平台) |
核心配置 | 19 英寸轮毂、10 扬声器音响、全景天窗 | 20 英寸轮毂、25 扬声器音响、车载冰箱 |
二、关键功能差异解析
1. 智能驾驶:Pro 版全面升级
- 硬件配置:SU7 Pro 新增 1 颗激光雷达、3 颗毫米波雷达,配合 11 颗高清摄像头和 12 颗超声波雷达,算力提升至 508TOPS(双 Orin 芯片)。相比之下,标准版为纯视觉方案,仅依赖摄像头和 Mobileye EyeQ5 芯片。
- 功能覆盖:Pro 版支持城市领航辅助(NOA),可在复杂路况下自动变道、避让行人,而标准版仅支持高速领航和基础 L2 级辅助。此外,Pro 版通过 OTA 升级新增端到端代客泊车,支持 23km/h 高速泊车和动态倒车让行。
2. 续航与能耗:Pro 版更胜一筹
- 续航能力:Pro 版搭载的神行电池能量密度更高,CLTC 续航达 830km,比标准版多出 130km。实测数据显示,Pro 版综合路况续航达成率 88.2%,百公里电耗 12.9kWh,优于标准版的 15.4kWh。
- 充电兼容性:两者均支持第三方充电桩,兼容性达 99%,但 Pro 版因电池容量更大,快充时间略长(30%-80% 需 30 分钟)。
3. 豪华配置:Pro 版细节更优
- 内饰材质:Pro 版座椅采用 Nappa 真皮,标配车载冰箱和电动尾翼,而标准版为普通皮质座椅,尾翼需选装。
- 音响系统:Pro 版配备 25 扬声器的杜比全景声系统,标准版为 10 扬声器基础音响。
- 轮毂与刹车:Pro 版标配 20 英寸梅花轮毂和布雷博四活塞卡钳,标准版为 19 英寸轮毂和普通刹车系统。
三、用户体验与市场反馈
1. 驾驶感受
- 动力表现:两款车动力输出线性,Pro 版因车身略重(2090kg vs 标准版 2010kg),零百加速慢 0.4 秒,但日常驾驶差异不大。
- 底盘调校:SU7 系列主打运动化底盘,悬挂偏硬,过减速带时后排舒适性一般,但高速稳定性和弯道支撑性优秀。
- 智能座舱:全系搭载小米 HyperOS 系统,支持无线 CarPlay 和小米生态互联,但车机应用生态仍需完善。
2. 用户痛点
- 车漆问题:部分车主反映车漆较薄,易被小石子刮花。
- 智能驾驶成熟度:Pro 版城市 NOA 在复杂路口偶发识别延迟,需人工接管。
- 充电速度:400V 平台限制了快充效率,对比 800V 平台车型(如极氪 001)差距明显。
3. 售后服务
- 六安地区:小米之家六安银泰百货体验店提供试驾和售后支持,用户可通过官方 APP 预约服务。
- 质保政策:整车 5 年 / 10 万公里,电池和电机 8 年 / 16 万公里,支持免费道路救援。
四、选购建议
1. 选 SU7 标准版:性价比之选
- 适合人群:预算有限、注重基础续航和智能功能的用户。
- 核心优势:21.59 万元即可拥有 700km 续航、L2 级辅助驾驶和小米生态互联,适合城市通勤和短途长途。
2. 选 SU7 Pro:科技与豪华兼顾
- 适合人群:追求长续航、高阶智驾和舒适性配置的用户。
- 核心优势:830km 续航缓解充电焦虑,激光雷达和城市 NOA 提升驾驶便利性,25 扬声器音响和 Nappa 真皮座椅增强豪华感。
3. 对比竞品
- 与特斯拉 Model 3:SU7 系列续航更长、智能座舱更本土化,但品牌溢价和超充网络弱于特斯拉。
- 与比亚迪汉 EV:SU7 系列设计更年轻化,智驾功能领先,但汉 EV 的刀片电池安全性和售后网点更具优势。
五、总结
小米 SU7 和 SU7 Pro 通过差异化配置覆盖了不同需求的用户群体:标准版以高性价比切入市场,Pro 版则凭借长续航和高阶智驾冲击中高端。若您注重实用与成本,标准版足够;若您追求科技前沿和豪华体验,Pro 版值得加价。作为小米首款车型,SU7 系列展现了其在智能汽车领域的竞争力,但品牌认可度和售后网络仍需时间沉淀。建议优先到店试驾,结合自身使用场景做出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