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小米集团 2024 年财报及权威媒体披露的信息,小米 SU7 在 2024 年确实存在单车亏损,但亏损幅度呈现逐季收窄趋势,且整体业务正朝着健康方向发展。以下从多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亏损现状:单车亏损 4.53 万元,但改善明显
- 全年亏损数据
2024 年小米 SU7 共交付 136,854 辆,平均售价 23.45 万元,智能电动汽车业务经调整净亏损 62 亿元。简单测算,每辆 SU7 平均亏损约 4.53 万元。这一亏损主要源于前期重资产投入(如自建工厂、核心技术研发)和高成本供应链。
- 季度改善趋势
- 第三季度:交付 39,790 辆,单车亏损 3.77 万元。
- 第四季度:交付 69,697 辆,单车亏损收窄至 2.15 万元,环比降幅达 43%。
亏损收窄的核心原因是规模效应:随着交付量增长,研发、工厂等固定成本被分摊,同时供应链谈判能力增强(如电池采购成本下降)。
二、亏损原因:高成本结构与战略投入
- 三电系统成本占比超 50%
小米 SU7 的三电系统(电池、电机、电控)成本达 13.18 万元,占整车成本的 53%。其中,电池采用宁德时代二代麒麟电池,放电功率达 1330kW(是蔚来 ET7 的 2.3 倍),但电芯成本增加 32%。此外,智能网联系统(4.10 万元)和车身底盘(4.39 万元)也推高了成本。
- 定价策略与市场竞争
小米 SU7 起售价 21.59 万元,顶配版 29.99 万元,直接对标特斯拉 Model 3(23.19 万元起)和比亚迪汉 EV(20.98 万元起)。为抢占市场份额,小米选择 “品质卷到天花板,价格贴近地板” 的策略,导致硬件利润空间有限。
- 前期重资产投入
小米汽车自建北京亦庄工厂,2024 年研发投入 241 亿元(同比增长 25.9%),其中智能驾驶、电池技术等领域占比显著。卢伟冰在财报电话会上表示,“自建工厂 + 自研技术” 的模式导致前期成本分摊压力大,但长期将提升技术壁垒。
三、改善信号:毛利率提升与销量增长
- 毛利率持续优化
- 2024 年全年毛利率 18.5%,第四季度提升至 20.4%,超过特斯拉(17.9%)。
- 毛利率提升的关键在于供应链优化:例如,电池级碳酸锂价格从 2022 年的 60 万元 / 吨降至 2024 年的 10 万元 / 吨,每度电成本节省 50 元。
- 销量爬坡超预期
- 2024 年交付 13.69 万辆,首年销量超过 “蔚小理”(蔚来 1.13 万辆、小鹏 1.66 万辆、理想 3.26 万辆),接近特斯拉国产化首年的 14.8 万辆。
- 2025 年交付目标定为 35 万辆,若达成,预计营收超 820 亿元,毛利率有望突破 20%,2026 年或实现盈亏平衡。
四、长期潜力:生态协同与技术壁垒
- “人车家全生态” 变现
小米 3.96 亿 MIUI 用户可直接转化为汽车用户,降低获客成本。2024 年互联网业务收入 341 亿元,AIoT 平台连接设备超 9 亿,未来可通过车载软件订阅(如智能驾驶功能)、智能家居联动等方式实现生态变现。
- 技术护城河构建
- 智能驾驶:2024 年推出高速领航辅助、城市领航辅助,以及基于端到端大模型的 Xiaomi HAD,目标 2025 年实现全场景自动驾驶。
- 电池技术:自研 CTB 一体化技术(体积效率 77.8%)、电芯倒置热失控防护(效率提升 40%),为后续车型降低成本奠定基础。
五、行业对比:亏损规模可控
- 新势力普遍亏损
蔚来 2024 年前三季度净亏损 152.9 亿元,小鹏净亏损 57.9 亿元,相比之下,小米汽车 62 亿元的全年亏损处于行业中游。 - 成本控制能力突出
小米 SU7 的亏损主要来自硬件,而蔚来、小鹏等企业还需承担换电站、研发等额外成本。小米通过 “高性价比硬件 + 生态收入” 模式,亏损结构更健康。
结论:短期亏损合理,长期前景明朗
小米 SU7 目前仍处于 “规模换市场” 阶段,2024 年单车亏损 4.53 万元,但亏损幅度逐季收窄,且毛利率已超过特斯拉。随着 2025 年产能释放(北京工厂二期投产)和供应链优化,叠加生态收入贡献,小米汽车有望在 2026 年实现盈亏平衡。对于消费者而言,SU7 的高性价比和技术亮点值得关注;对于投资者,需关注其产能爬坡速度及生态变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