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 SU7 作为一款主打运动性能的纯电动轿车,其通过性设计更偏向城市道路和铺装路面,理论上具备一定的上马路牙子能力,但实际操作需谨慎。以下从车辆参数、实际表现及注意事项三方面详细分析:
一、硬件参数与通过性分析
1. 离地间隙与悬挂系统
- 基础版(无空气悬挂):
标准状态下离地间隙为134 毫米(13.4 厘米),最低可降至 124 毫米。普通马路牙子高度通常为10-15 厘米,因此基础版在低速、垂直角度接近时勉强可以通过,但需注意:
- 接近角:后驱版为 14°,四驱版为 13°,较低的角度可能导致前保险杠或底盘前端刮蹭。
- 悬挂行程:前双叉臂 + 后五连杆独立悬架设计,虽能提供较好的操控性,但普通版悬挂行程较短,单侧车轮上马路牙子时可能因压缩不足导致车身倾斜或托底。
- 顶配版(空气悬挂):
空气悬挂支持124-164 毫米的高度调节,升至最高时离地间隙可达 16.4 厘米,能更轻松应对 15 厘米以下的马路牙子。此外,空气悬挂的 CDC 可变阻尼减震器可实时调整悬架刚度,减少冲击传递。
2. 轮胎规格与抗冲击能力
- 基础版:
标配245/45 R19或可选245/40 R20轮胎,胎壁厚度分别为110 毫米和98 毫米。低扁平比轮胎(如 20 寸)虽然抓地力强,但胎壁较薄,侧面撞击马路牙子时易鼓包或爆胎。 - 顶配版:
配备265/35 R21倍耐力 P-ZERO 轮胎,胎壁仅93 毫米,运动性能突出但抗冲击能力更弱。用户反馈中多次出现因压马路牙子导致轮胎钢丝外露的案例。
3. 接近角与离去角
- 接近角:后驱版 14°,四驱版 13°,Ultra 版 12°。较低的接近角意味着车辆前端更容易与马路牙子接触,尤其在斜向或快速通过时。
- 离去角:全系 15-16°,相对较大,后轮通过后不易刮蹭车尾。
二、实际使用案例与风险提示
1. 成功案例
- 低速垂直通过:部分车主反馈,在车速低于 5km/h、垂直角度接近马路牙子的情况下,基础版 SU7 可勉强通过 12-14 厘米的路肩,未发生明显刮蹭。
- 空气悬挂提升通过性:顶配版通过升高悬挂,可轻松应对 15 厘米的马路牙子,且悬挂系统能有效缓冲冲击。
2. 常见问题与事故
- 轮胎损坏:
低扁平比轮胎在撞击马路牙子时易受损。例如,有试驾车因压马路牙子导致轮胎侧壁破裂、钢丝外露;另一案例中,车主因高速撞击马路牙子导致爆胎,冲击力传递至悬挂系统,造成摆臂断裂。 - 底盘刮蹭:
基础版离地间隙较低,过坎时若角度不当或速度过快,易刮蹭底盘护板或电池包。 - 悬挂系统损伤:
极端情况下,如高速撞击或频繁上马路牙子,可能导致悬挂部件(如摆臂、连杆)变形或断裂。
三、操作建议与注意事项
1. 适用场景
- 临时应急:偶尔需要上马路牙子停车时,可低速(≤5km/h)、垂直角度接近,避免斜向碾压。
- 顶配版优势:配备空气悬挂的车型可通过升高底盘提升通过性,但需注意空气悬挂长期高频调节可能影响寿命。
2. 风险规避
- 避免频繁操作:长期或频繁上马路牙子可能加速轮胎磨损、悬挂部件疲劳,甚至导致底盘结构性损伤。
- 检查路况:确认马路牙子高度、边缘是否锋利,避免冲击尖锐障碍物。
- 轮胎保护:定期检查轮胎侧壁是否有鼓包或裂纹,胎压保持在2.9bar 左右。
- 官方建议:小米售后建议 “避免高速冲击坑洼路面”,虽未直接提及马路牙子,但原理类似。
3. 替代方案
- 寻找平缓入口:部分停车场或路边设有斜坡式路肩,优先选择此类区域上下。
- 使用泊车辅助:SU7 的 360 度全景影像和透明底盘功能可辅助观察障碍物,减少刮蹭风险。
四、总结
小米 SU7理论上可以上马路牙子,但受限于离地间隙、接近角和轮胎规格,实际操作需谨慎。顶配版(空气悬挂)通过性更优,而基础版仅建议在应急情况下低速通过。频繁或不当操作可能导致轮胎、悬挂及底盘损伤,建议优先选择平缓路面行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