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 SU7 Ultra 作为小米汽车冲击高端市场的旗舰车型,与保时捷的关联主要体现在性能对标和品牌挑战层面,而非直接的联名合作。以下是从技术参数、市场定位、用户反馈等多维度的深度解析:
一、性能参数:颠覆传统豪华品牌的「超跑平替」
- 动力与加速
小米 SU7 Ultra 搭载三电机四驱系统(前 V6s + 后双 V8s),综合功率达 1548 马力,零百加速仅需1.98 秒,最高车速 350km/h。这一数据远超保时捷 Taycan Turbo GT(1034 马力,2.2 秒破百),甚至接近千万级超跑的性能表现。其赛道级碳陶刹车系统(30.8 米制动距离)和主动式后轮转向技术,进一步强化了操控稳定性。
- 电池与续航
配备宁德时代第二代麒麟电池,CLTC 续航最高达630 公里,支持 480kW 高压快充(15 分钟补能 510 公里)。相比之下,保时捷 Taycan Turbo GT 的续航为 467 公里,充电功率为 270kW。小米的电池热管理系统在极端测试中表现优异,-30℃低温下续航达成率达 82%,优于特斯拉 Model S Plaid 的 65%。
- 赛道表现
小米 SU7 Ultra 在上海国际赛车场创下2 分 09 秒 944的量产车圈速纪录,超越保时捷 Taycan Turbo GT(2 分 10 秒 34)。其 900V 高压平台和主动式扩散器(0-16° 动态调节)使其在弯道中实现更优的下压力分配。
二、市场定位:以「半价」冲击保时捷的核心用户群
- 价格策略
小米 SU7 Ultra 标准版售价52.99 万元,仅为保时捷 Taycan Turbo GT(199.8 万元)的 26.5%。即便选装竞速套装(10 万元),总价仍不足保时捷的一半。这种「降维打击」直接吸引了宝马 5 系、奥迪 A6 等传统豪华车主,甚至部分保时捷用户转向。
- 品牌挑战
保时捷 CEO 奥博穆公开表示,尽管小米 SU7 Ultra 性能强劲,但「驾驶能力不止于数据」,强调保时捷七十余年的赛道基因和工程哲学。然而,小米通过「人车家全生态」战略(如米家智能设备互联、AI 大模型交互),在智能化体验上形成差异化优势。
- 产能与销量
小米 SU7 Ultra 年计划销量 1 万台,但预售阶段 2 小时大定破万,3 月交付量已达 1.9 万台,提前完成目标。其市场热度甚至带动租赁价格飙升至2000 元 / 天,超过保时捷 Taycan 的 1500-2500 元 / 天。
三、用户反馈:性能与实用性的平衡
- 核心优势
- 动力与操控:用户普遍认可其「1500 马力带来的极致推背感」和「赛道级悬挂调校」,碳陶刹车和倍适登 EVO T1 绞牙减震器在激烈驾驶中表现稳定。
- 智能体验:3K 中控屏、AR-HUD 和 Xiaomi HAD 智驾系统(支持城市 NOA)获得科技爱好者好评,车机流畅度优于保时捷 Taycan。
- 性价比:52.99 万元的价格提供百万级性能,被用户称为「超跑平替」。
- 争议点
- 品牌溢价不足:部分用户认为小米缺乏豪华品牌积淀,二手车保值率可能低于保时捷。
- 维修成本:碳纤维部件(如前舱盖)损坏后需整体更换,费用高达 6-8 万元,占整车价的 15%。
- 充电便利性:公共超充桩覆盖率较低,影响长途出行体验。
四、与保时捷的技术对比:参数与体验的博弈
维度 | 小米 SU7 Ultra | 保时捷 Taycan Turbo GT |
---|---|---|
动力 | 三电机四驱,1548 马力,1.98 秒破百 | 双电机四驱,1034 马力,2.2 秒破百 |
续航 | 630 公里(CLTC) | 467 公里(WLTP) |
充电 | 480kW 高压快充,15 分钟补能 510 公里 | 270kW 快充,30 分钟补能 80% |
智能驾驶 | 支持城市 NOA、自动泊车、漫游寻位 | 基础 L2 级辅助驾驶,高阶功能需选装 |
悬挂系统 | 闭式双腔空气弹簧 + 倍适登绞牙减震器 | Porsche Active Ride 主动悬挂系统 |
品牌溢价 | 主打性价比,品牌积淀较弱 | 百年豪华品牌,二手车保值率高 |
五、总结:小米的「降维打击」与保时捷的「技术壁垒」
小米 SU7 Ultra 通过性能参数碾压和价格腰斩,成功在 50 万级市场撕开缺口,甚至动摇了保时捷在电动性能车领域的地位。然而,保时捷凭借底盘调校经验、热管理系统稳定性和品牌溢价,仍在高端市场保持优势。
对于消费者而言,若追求极致性能和智能体验,小米 SU7 Ultra 是 50 万级最优解;若看重品牌社交属性和长期保值率,保时捷 Taycan 仍是「身份标签」。这场较量不仅是技术的竞争,更是传统豪华品牌与新势力在电动化浪潮中的战略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