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腾势z9gt和小米su7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5-05-04 16:41:20 浏览4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腾势 Z9GT 和小米 SU7 作为新能源市场的两款热门车型,分别代表了豪华混动与极致性能纯电的不同路线。以下从核心维度展开对比,帮助你清晰理解两者的差异与适用场景:

一、价格与定位:错位竞争的市场策略


  • 腾势 Z9GT:定位中大型混动轿跑,起售价 33.48 万元(插混版),顶配 41.48 万元。依托比亚迪的技术背书,主打豪华配置与长途续航能力,适合对空间、舒适性有高要求的家庭用户或商务场景。
  • 小米 SU7:定位纯电轿跑,标准版 21.59 万元,顶配 Ultra 版 52.99 万元。以科技生态为核心卖点,覆盖主流家用市场至高性能需求,适合追求智能体验与性价比的年轻群体。

二、动力与续航:混动与纯电的技术分野


腾势 Z9GT:易三方混动系统的全能表现


  • 动力架构:搭载三电机四驱系统,插混版综合功率 640kW,扭矩 935N・m,零百加速 4.3 秒;纯电版 CLTC 续航 630km,插混版综合续航 1100km。
  • 技术亮点
    • 易三方平台:实现电四驱与发动机直驱的智能切换,馈电油耗低至 6.39L/100km(低温区测试),高速行驶时发动机直驱提升效率。
    • 云辇系统:空气悬架 + CDC 阻尼调节,支持雪地模式与自动车身高度调节,冰雪路面稳定性显著优于同级别后驱车。

  • 用户反馈:混动逻辑聪明,市区通勤纯电续航稳定在 150km 左右,但馈电状态下动力衰减明显,快充速度较慢(30%-80% 需 35 分钟)。

小米 SU7:纯电性能的极致追求


  • 动力架构:标准版后驱 299 马力,Max 版四驱 673 马力,Ultra 版三电机四驱 1548 马力,零百加速分别为 5.28 秒、2.78 秒、1.98 秒。
  • 技术亮点
    • 宁德时代电池:Pro 版搭载神行电池,15 分钟快充 520km;Ultra 版采用麒麟电池,支持 12C 超充,1 秒补能 2.5km。
    • 智能底盘:前双叉臂 + 后五连杆悬架,CDC 阻尼可变,操控灵活性媲美运动轿车,高速过弯侧倾抑制优秀。

  • 用户反馈:加速迅猛,但高速续航折扣较大(满载开空调仅 400km),刹车脚感偏软,需适应。

三、智能驾驶:保守与激进的路线选择


腾势 Z9GT:实用主义的辅助体验


  • 硬件配置:BAS 3.0 + 系统,配备 33 个传感器(含 1 颗激光雷达),支持高速 NOA、自动泊车。
  • 实际表现
    • 高速场景:车道居中稳定,跟车距离合理,但变道策略保守,遇后方快车时易取消变道。
    • 城市路况:无保护左转需人工接管,复杂路口决策能力有限,适合高速通勤与拥堵跟车。


小米 SU7:生态整合的智能突破


  • 硬件配置:Max 版搭载双 Orin 芯片 + 1 颗激光雷达,Ultra 版升级至端到端全场景智驾,支持城市 NOA 与遥控泊车。
  • 实际表现
    • 高速领航:自动超车、匝道进出流畅,夜间远光处理一般。
    • 泊车功能:支持极窄车位泊车与手机遥控,垂直车位泊入成功率高,但侧方位泊车仍需优化。


四、空间与舒适性:家用与运动的取舍


腾势 Z9GT:豪华大五座的实用主义


  • 尺寸与空间:车长 5195mm,轴距 3125mm,后排膝部空间超 3 拳,后备箱容积 622L,支持前后冷暖双冰箱。
  • 配置亮点:副驾零重力座椅、帝瓦雷音响、后排腿托 + 按摩,适合长途家庭出行。

小米 SU7:轿跑设计的空间妥协


  • 尺寸与空间:车长 4997mm,轴距 3000mm,后排头部空间局促,后备箱容积 517L,前备厢 105L。
  • 配置亮点:56 英寸 HUD、小米 HyperOS 系统、25 扬声器音响,支持五屏联动与手机生态互联。

五、选购建议:场景化需求的匹配


推荐腾势 Z9GT 的情况:


  • 家庭用户:需要大空间、高舒适性,经常长途出行或对绿牌有需求。
  • 混动偏好者:看重低油耗与长续航,对充电便利性要求不高。
  • 豪华体验追求者:喜欢真皮、木纹饰板等传统豪华元素,注重品牌售后网络。

推荐小米 SU7 的情况:


  • 科技爱好者:追求极致性能与智能驾驶,深度依赖小米生态产品。
  • 纯电刚需用户:城市通勤为主,充电设施便利,对续航焦虑较低。
  • 年轻个性群体:喜欢运动轿跑设计,愿意为智能化配置支付溢价。

六、总结:技术路线的终极对决


腾势 Z9GT 凭借比亚迪的混动技术积累,在续航、空间与可靠性上建立优势,适合务实的家庭用户;小米 SU7 则以纯电性能与智能生态为突破口,吸引追求科技前沿的尝鲜者。两者的竞争本质是混动与纯电技术路线的对决,选择时需结合自身使用场景、充电条件与品牌偏好,方能物尽其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