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 SU7 作为小米汽车的首款车型,目前推出了标准版、Pro 版、Max 版三个主力版本,以及Ultra 量产版(定位赛道级性能旗舰)。以下从核心配置、性能表现、智能驾驶、豪华配置、用户反馈等维度展开详细对比,并结合市场数据和使用场景提供选购建议:
一、核心版本差异对比
1. 标准版(21.59 万)
- 动力与续航:单电机后驱(220kW/299 马力),73.6kWh 磷酸铁锂电池,CLTC 续航 700 公里,400V 平台支持 15 分钟补能 350 公里。
- 智能驾驶:Xiaomi Pilot Pro 系统(单 Orin-X 芯片,84TOPS 算力),支持高速 NOA、自动泊车,无激光雷达。
- 底盘与配置:前双叉臂 + 后五连杆悬架,普通弹簧,标配无框车门、全景天幕、16.1 英寸中控屏。
- 适用场景:城市通勤为主,性价比首选,适合预算有限的用户。
2. Pro 版(24.59 万)
- 动力与续航:单电机后驱(220kW/299 马力),94.3kWh 宁德时代神行电池,CLTC 续航 830 公里,充电速度与标准版相同。
- 智能驾驶:Xiaomi Pilot Max 系统(双 Orin-X 芯片,508TOPS 算力),标配激光雷达,支持城市 NOA(已开通 10 城核心区域,先锋版全国可用)。
- 底盘与配置:同款悬架但调校更运动,可选装空气悬架,新增座椅加热 / 通风 / 按摩、Nappa 真皮方向盘。
- 适用场景:长途出行需求,对续航和智驾功能有较高要求。
3. Max 版(29.99 万)
- 动力与续航:双电机四驱(495kW/673 马力),101kWh 三元锂电池,CLTC 续航 800 公里,800V 高压平台支持 15 分钟补能 510 公里。
- 智能驾驶:硬件与 Pro 版一致,算力冗余更高,支持更复杂路况的智驾功能。
- 底盘与配置:标配 CDC 空气悬架、布雷博四活塞卡钳、电吸门、AR-HUD、25 扬声器音响,操控性能对标百万级跑车。
- 适用场景:追求极致性能和豪华配置的高端用户。
4. Ultra 量产版(预售价 81.49 万)
- 动力与续航:三电机四驱(1548 马力),宁德时代麒麟 Ⅱ 电池,10%-80% 充电仅 11 分钟,CLTC 续航 750 公里(赛道优化)。
- 性能与配置:全碳纤维车身、主动扩散器、倍适登绞牙减震器,纽北圈速 6 分 46 秒 874,对标保时捷 Taycan Turbo GT。
- 适用场景:赛道玩家或极致性能爱好者,价格远超其他版本,属于小众选择。
二、关键维度深度解析
1. 续航与充电效率
- 冬季表现:Max 版在寒冷区(-20℃)实测续航 385 公里(达成率 47.5%),低温区(5℃)续航 737 公里(达成率 91%),充电速度稳定在 119kW。
- 充电平台:Max 版和 Ultra 版的 800V 平台显著提升补能效率,尤其适合长途高频补能需求。
2. 智能驾驶能力
- 硬件差异:Pro 版和 Max 版配备激光雷达 + 双 Orin-X 芯片,算力达 508TOPS,支持城市 NOA;标准版仅依赖视觉方案,功能受限。
- 实际体验:城市 NOA 在 10 城核心区域可用,先锋版全国无限制,但对加塞车辆处理偏保守。
3. 底盘与操控
- 悬架系统:Max 版空气悬架 + CDC 减震器可自动调节高度和阻尼,过弯侧倾抑制优秀;标准版和 Pro 版悬架偏舒适,运动模式下支撑性一般。
- 赛道性能:Ultra 版通过碳纤维车身、主动尾翼等设计,下压力达 285kg,赛道表现接近超跑。
4. 豪华配置与细节
- Max 版独享:电吸门、AR-HUD、麂皮绒顶棚、哈曼卡顿音响,内饰质感显著优于标准版。
- 用户反馈:部分车主反映标准版内饰塑料感较强,刹车脚感偏硬,而 Max 版的空气悬架和电吸门获得较高评价。
三、市场表现与用户口碑
1. 销量数据
- 标准版:2025 年一季度销量 75,869 辆,占总销量的 60% 以上,成为新势力销冠。
- Max 版:销量占比约 25%,主要吸引性能爱好者。
- Ultra 版:上市后月销量约 1,000 辆,定位高端市场。
2. 用户评价
- 优点:外观设计、车机流畅度(澎湃 OS)、售后服务(24 小时客服)受好评。
- 缺点:标准版内饰质感一般,后排空间因溜背设计略显局促;Pro 版性价比争议较大(3 万元差价主要升级续航和智驾)。
四、选购建议
1. 城市通勤首选:标准版
- 理由:21.59 万即可拥有 700 公里续航、5.28 秒加速,标配小米生态互联功能,适合日常代步。
- 注意:若对智驾有基础需求,可通过 OTA 升级部分功能,但硬件上限较低。
2. 长途出行刚需:Pro 版
- 理由:830 公里续航 + 城市 NOA,适合频繁跨城用户,激光雷达和高阶智驾系统提升安全性。
- 争议点:对比 Max 版,缺少 800V 平台和空气悬架,性价比需权衡。
3. 性能与豪华兼备:Max 版
- 理由:2.78 秒加速、800V 超充、空气悬架,30 万内唯一能下赛道的纯电轿车,适合预算充足的用户。
- 建议:选装 21 英寸轮毂和赛道套件,进一步提升操控。
4. 赛道玩家专属:Ultra 版
- 理由:1548 马力、1.98 秒破百、纽北圈速 6 分 46 秒,对标百万级超跑。
- 注意:81.49 万的价格远超普通消费者预算,且日常使用场景有限。
五、总结
小米 SU7 通过精准的版本定位,覆盖了 20 万到 80 万的价格区间:
- 标准版以 “够用” 为核心,成为大众首选;
- Pro 版平衡续航与智驾,适合长途用户;
- Max 版以 “极致” 定义旗舰,综合体验远超同价位竞品;
- Ultra 版则瞄准赛道市场,展现品牌技术实力。
用户可根据预算、使用场景和需求优先级选择,若追求性价比,标准版已足够;若预算允许,Max 版的综合表现更值得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