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赛道表现:重新定义量产车性能边界
1. 全球赛道统治力
- 纽北封神:2024 年 10 月,小米 SU7 Ultra 原型车以6 分 46 秒 874的成绩刷新纽博格林北环最速四门量产车纪录,比保时捷 Taycan Turbo GT(7 分 07 秒 550)快 21 秒,甚至超越部分传统燃油超跑(如兰博基尼 Huracan Performante,6 分 52 秒 01)。
- 国内赛道制霸:2025 年 2 月,量产车在上海国际赛车场(F1 赛道)跑出2 分 09 秒 944,打破保时捷保持的 2 分 11 秒 28 纪录;在珠海国际赛车场(F3 赛道)以1 分 37 秒 758超越奥迪 R8 LMS GT3 赛车(1 分 34 秒 443)。
- 专业赛事对比:在株洲国际赛道(准 F2 级别),其圈速(1 分 41 秒 806)接近兰博基尼 Huracan Super Trofeo EVO 赛车(1 分 35 秒),甚至超越现代 TCR 赛车(1 分 45 秒)。
2. 赛道实测数据
- 动力输出:三电机系统(双 V8s+V6s)综合功率 1548 马力,0-100km/h 加速 1.98 秒(不含起步时间),极速 350km/h,直线加速能力超越法拉利 SF90(209.51km/h)。
- 制动性能:标配碳陶瓷刹车盘(前 430mm / 后 410mm)+ 阿基波罗六活塞卡钳,100-0km/h 制动距离 30.8 米,连续 10 圈赛道测试无热衰减。
- 操控表现:车重 2.3 吨下,通过低重心设计(电池组布局)和高刚性底盘(扭转刚度 40,500N・m/deg),弯道侧倾控制接近专业赛车,车手评价 “尾部滑动可控,“尾部滑动可控,TVC 扭矩矢量系统有效缩短弯心时间”。
二、技术亮点:赛道基因的系统性突破
1. 动力与热管理
- V8s 超级电机:自研电机转速达 27,200rpm(量产车最高),采用高强度硅钢片(960MPa)和双向立体油冷技术,可在纽北连续两圈(15 分钟)保持峰值功率输出。
- 电池技术:宁德时代麒麟 Ⅱ 赛道电池支持 5.2C 超充(10%-80% 仅需 11 分钟),配合液冷系统,赛道续航可达 300km(CLTC 标准下为 630km)。
2. 空气动力学与轻量化
- 下压力设计:量产车通过碳纤维尾翼(285kg 下压力)、主动扩散器(0-16 度自适应调节)、U 型风刀等组件,在 200km/h 时产生相当于车身重量 12% 的下压力,提升高速稳定性。
- 轻量化材料:全车 17 处碳纤维部件(如 1.7㎡碳顶、碳纤维座椅背板)减重 120kg,整备质量控制在 2,360kg,比保时捷 Taycan Turbo GT 轻 120kg。
3. 底盘与悬挂
- 双腔空气弹簧:标准模式兼顾舒适性,赛道模式可将弹簧刚度提升 40%,配合倍适登 EVO T1 绞牙避震(10 段阻尼调节),实现赛道与日常驾驶的平衡。
- 轮胎选择:标配倍耐力 P ZERO ELECT XM 轮胎(前 265/35 R21,后 305/30 R21),可选装半热熔胎(如倍耐力 Trofeo R),圈速可再提升 2-3 秒。
三、市场定位:颠覆传统超跑价值体系
1. 价格与竞品对比
- 极致性价比:标准版售价 52.99 万元,仅为法拉利 SF90(498.8 万元)的 1/10,却实现 0.04 秒的圈速差距;纽北限量版 81.49 万元,仍比保时捷 Taycan Turbo GT(199.8万元)便宜 60%。
- 性能碾压:对比特斯拉 Model S Plaid(81.49 万元),小米 SU7 Ultra 在极速(350km/h vs 322km/h)、赛道散热(无衰减)、碳陶刹车(标配 vs 选装)等方面全面领先。
2. 用户群体
- 性能爱好者:50% 以上用户来自 BBA 56E(宝马 5 系、奥迪 A6、奔驰 E 级),其中 30% 为保时捷 / 特斯拉车主,追求 “原厂即赛道” 的体验。
- 科技尝鲜者:女性用户占比 20%,被其 “闪电黄” 配色、碳纤维内饰、声浪外放(40W 扬声器)等设计吸引。
四、用户体验:安全与赛道的平衡
1. 赛道模式限制
- 马力解锁机制:新车默认限制为 900 马力,需在官方认证赛道完成圈速考核(如上海国际赛道≤2 分 15 秒),通过 “排位模式” 解锁全部 1548 马力,降低新手驾驶风险。
- 驾驶培训:小米汽车计划推出赛道驾驶培训体系,提供专业车手指导和车辆动态调整服务,帮助用户安全驾驭高性能。
2. 智能辅助
- 赛道数据记录:内置 “赛道大师” APP,实时显示 G 值、电机温度、刹车压力等数据,并支持圈速对比和驾驶分析。
- 安全冗余:配备 11 个摄像头、12 个超声波雷达、3 个毫米波雷达,L2 级辅助驾驶可在赛道紧急情况下介入制动。
五、争议与挑战
- 品牌溢价:尽管性能突出,但小米品牌在高端市场的认可度仍需时间积累,部分用户对 “手机厂商造超跑” 持观望态度。
- 长期可靠性:赛道级硬件(如碳陶刹车)的耐用性尚未经过大规模用户验证,维护成本可能较高。
- 智能化短板:智能驾驶系统(Xiaomi Pilot Max)仍落后于特斯拉 FSD,语音交互和车机流畅度有待优化。
总结
小米 SU7 Ultra 以 “技术平权” 理念重新定义了高性能电动车的价值标准,其赛道表现已具备与传统超跑正面竞争的实力。对于追求极致速度与科技感的用户,它是 50 万级市场的颠覆性选择;而对于品牌忠诚度较高的消费者,可能需要更多时间来接受小米在高端汽车领域的突破。未来,随着纽北限量版的交付和赛道培训体系的完善,小米有望进一步巩固其在电动性能车市场的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