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 SU7 的底盘升降功能主要搭载于顶配的Max 版和Ultra 版车型,通过空气悬架系统实现高度调节,兼顾通过性与操控稳定性。以下是详细解析:
一、底盘升降功能的技术配置
- 硬件基础
- 空气悬架类型:
- Max 版:采用单腔空气悬架,支持 **-20mm 至 + 30mm** 的高度调节范围,标准离地间隙为 134mm,最低可降至 114mm,最高升至 164mm。
- Ultra 版:升级为闭式双腔空气弹簧,调节范围扩大至50mm,支持双腔与单腔切换,刚度调节范围提升 35%,响应速度比传统空气悬架快 100%。
- 减振器:
- Max 版配备CDC 连续可变阻尼减振器,可根据路况实时调整阻尼软硬。
- Ultra 版进一步升级为倍适登 EVO T1 绞牙减振器,支持 10 段压缩回弹阻尼调节,提升赛道操控性能。
- 智能联动:
- 系统可与智能驾驶辅助系统联动,例如进入隧道或停车场时自动降低车身,高速行驶时自动优化高度以减少风阻。
- 空气悬架类型:
- 调节模式
- 自动模式:根据车速、路况、驾驶模式(如运动、舒适、雪地)自动调整高度和阻尼。
- 手动模式:通过中控屏或手机 APP 自定义高度,支持 “升高”“降低”“标准” 三档调节。
二、实际应用场景与体验
- 通过性提升
- 复杂路况:升高底盘可应对坑洼、泥泞路面,避免托底风险。例如,雨季积水路段涉水深度可达 300mm。
- 越野场景:Max 版的最大离地间隙 164mm 接近部分城市 SUV,轻度越野无压力,但不建议高强度越野。
- 操控优化
- 高速稳定性:降低车身至最低 114mm,可将风阻系数优化至 0.195,提升高速行驶稳定性。
- 赛道表现:Ultra 版在赛道模式下可将底盘降至最低,配合双腔空气悬架的 “硬核模式”,过弯侧倾减少 60%,操控极限接近高性能跑车。
- 日常便利性
- 停车场景:自动降低车身方便上下车,或通过低矮障碍物(如地库限高)。
- 个性化需求:手动调节高度满足不同场景,如露营时升高底盘提升通过性,或降低车身增强姿态。
三、车型差异与选装建议
车型 | 空气悬架类型 | 调节范围 | 标配 / 选装 | 价格(2025 年) |
---|---|---|---|---|
Max 版 | 单腔 | -20~+30mm | 标配 | 29.99 万元 |
Ultra 版 | 双腔 | 50mm | 标配 | 52.99 万元起 |
标准版 / Pro 版 | 无 | 固定 120mm | 不可选装 | 21.59 万~24.59 万元 |
- Max 版:性价比之选,适合追求日常舒适性与通过性平衡的用户。
- Ultra 版:极致性能,双腔空气悬架 + 赛道调校,适合对操控有高要求的用户,但需注意售价较高。
- 中低配车型:标准版和 Pro 版底盘高度固定为 120mm,通过性一般,进出地库需谨慎。
四、用户反馈与注意事项
- 优点
- 舒适性:空气悬架有效过滤路面颠簸,长途驾驶体验优于传统悬架。
- 智能化:自动调节逻辑合理,减少手动操作负担。
- 缺点
- 可靠性:单腔空气悬架的储气罐位置暴露,碰撞时易损坏,维修成本较高。
- 续航影响:频繁调节高度可能增加能耗,影响续航里程。
- 使用建议
- 避免频繁调节:高速行驶时禁止手动调节,以免影响稳定性。
- 定期维护:检查空气悬架系统密封性,避免漏气导致故障。
五、与竞品对比
车型 | 空气悬架类型 | 调节范围 | 价格区间 |
---|---|---|---|
小米 SU7 Max | 单腔 | -20~+30mm | 29.99 万元 |
小鹏 G9 | 双腔 | 70mm | 30.99 万~46.99 万元 |
理想 L9 | 双腔 | 80mm | 45.98 万元 |
- 优势:小米 SU7 Max 的单腔空气悬架在同价位中配置领先,Ultra 版的双腔系统性能接近高端车型,但价格更低。
- 不足:双腔空气悬架车型(如小鹏 G9)在调节范围和舒适性上更优,但小米 SU7 Ultra 的赛道调校更具特色。
总结
小米 SU7 的底盘升降功能在Max 版和Ultra 版上表现突出,单腔空气悬架满足日常需求,双腔系统则提供赛道级性能。用户需根据预算和使用场景选择车型,同时注意空气悬架的维护与可靠性。对于追求性价比的用户,Max 版是务实之选;而 Ultra 版则适合对性能有极致要求的消费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