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 SU7 作为小米汽车的首款旗舰车型,在高速场景下的表现备受关注。结合官方数据、第三方实测及近期事故反馈,以下从核心性能、智能驾驶、安全设计、充电补能及用户体验五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核心性能:续航与动力表现
- 续航能力
- CLTC 标准:标准版 700km,Pro 版 830km,Max 版 800km。
- 高速实测:
- 标准版:冬季高速(均速 97.7km/h)续航 495km,叠加 “挣扎里程” 可达 547km。
- Pro 版:夏季高速(均速 105km/h)续航 500km,冬季打 6 折。
- Max 版:夏季高速(均速 110-120km/h)续航 589km,达成率 77%。
- 能耗表现:Pro 版高速电耗 18.3kWh/100km,Max 版因四驱系统略高至 19.5kWh/100km。
- 动力与操控
- 加速性能:Max 版双电机四驱 0-100km/h 加速 2.78 秒,最高时速 265km/h,高速超车动力充沛。
- 底盘调校:前双叉臂 + 后五连杆悬架,CDC 减震器提升高速稳定性,过弯侧倾抑制优秀,但底盘偏硬,长时间驾驶舒适性一般。
二、智能驾驶:功能与争议并存
- 系统配置
- 标准版:纯视觉方案(1 个毫米波雷达 + 11 个摄像头),支持基础 L2 级辅助驾驶,无激光雷达。
- Max 版:双 Orin 芯片 + 激光雷达,支持高速 NOA 及城市领航辅助,OTA 升级后端到端代客泊车功能。
- 实际表现
- 高速 NOA:可实现自适应巡航、车道保持,但夜间施工路段识别能力受限。例如,事故中标准版 SU7 在夜间仅 80 米探测到路障,留给驾驶员反应时间不足 4 秒。
- 接管逻辑:系统多次发出分心预警后,仍依赖驾驶员主动接管,缺乏强制停车机制。事故中驾驶员在碰撞前 1 秒才实施转向,远超人类正常反应极限。
- 车主反馈:高速场景下存在误判并线、方向盘震动等问题,部分用户选择关闭自动变道功能。
三、安全设计:事故暴露的短板
- 碰撞防护
- 车身结构:97km/h 侧面撞击隔离桩时,B 柱承受冲击力超 120 千牛,门框形变 5-8 厘米,导致车门机械拉手难以操作。
- 电池安全:电芯倒置设计在碰撞后可能引发电解液泄漏,热失控触发时间较标准测试缩短 40%。
- 应急机制
- 车门解锁:碰撞后 12V 低压系统断电,隐藏式机械拉手位置隐蔽,操作复杂,影响逃生。
- 救援响应:Ecall 紧急呼叫触发后,120 急救 16 分钟抵达,但电池起火 30 秒内完全失控,远超救援时间。
四、充电补能:网络覆盖与速度
- 充电速度
- Max 版:800V 高压平台支持 301kW 超快充,10%-90% 充电仅需 28 分钟。
- Pro 版:在 120kW 充电桩充电功率仅 60kW,50%-90% 需 50 分钟。
- 网络覆盖
- 第三方合作:接入超 126 万根充电桩,覆盖 88.1% 高速服务区,支持蔚来、小鹏等品牌桩。
- 自建超充:600kW 液冷超充站在北京、上海试点,但数量有限。
五、用户体验:舒适性与争议
- 优点
- 隔音表现:时速 120km/h 时车内噪音控制优于同级别车型,单层玻璃仍能保持静谧。
- 智能座舱:澎湃 OS 系统流畅,支持无线 CarPlay 及车家互联,HUD 显示清晰。
- 痛点
- 座椅舒适性:底盘和座椅偏硬,长途驾驶易疲劳,部分用户反馈腰酸背痛。
- 智驾信任度:高速失灵、自动泊车故障等事件频发,用户对系统可靠性存疑。
总结与建议
- 推荐场景:Max 版适合追求性能与续航的用户,Pro 版性价比突出,标准版适合城市通勤。
- 风险提示:智能驾驶需谨慎使用,尤其在夜间、施工路段;高速行驶建议保持注意力,避免过度依赖辅助功能。
- 改进方向:小米需加强电池安全设计、优化应急机制,并通过 OTA 提升智驾系统稳定性。
(注:文中涉及的事故案例及技术争议反映当前产品状态,建议购车前详细试驾并关注官方安全升级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