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时捷 718 与小米 SU7 是两款定位差异显著的车型,分别代表传统燃油跑车与智能电动轿车的典型特征。以下从核心维度展开对比分析:
一、车型定位与适用场景
- 保时捷 718
作为中置后驱双门跑车,718 延续保时捷赛道基因,以纯粹驾驶乐趣为核心。其 2475mm 轴距与 1330kg 整备质量,配合水平对置发动机的低重心布局,带来精准转向与灵活操控,适合追求机械质感、享受山路或赛道驾驶的用户。但 2 座设计与 272L 后备厢容积,使其日常实用性有限,更适合单人驾驶或短途娱乐。
- 小米 SU7
定位智能电动四门轿跑,3000mm 轴距与 4997mm 车长提供宽敞座舱,可满足家庭出行需求。其 800V 高压平台支持 15 分钟补能 510km,CLTC 续航最高 800km,兼顾城市通勤与长途旅行。智能驾驶辅助系统(如 HAD 全场景智驾)与小米生态深度整合(如手机互联、智能家居控制),更适合注重科技体验与实用性的用户。
二、性能与动力表现
- 保时捷 718(燃油版)
2025 款基础版搭载 2.0T 水平对置四缸发动机,最大功率 300 马力,零百加速 4.5 秒,最高车速 275km/h。中置后驱布局与 PDK 变速箱的配合,使其在弯道中展现出卓越平衡性。但燃油车特性决定其能耗较高,综合油耗约 13.7L/100km,且维护成本高昂(三年保养费用约 1.4 万元,年均养车成本 6 万元)。
- 小米 SU7(Ultra 版)
三电机四驱系统输出 1548 马力,零百加速 1.97 秒,极速 350km/h,性能全面超越 718。宁德时代麒麟 Ⅱ 电池组提供 630km CLTC 续航,冬季 - 20℃环境下实测续航 385km(达成率 47.5%),常温 5-15℃时可达 737km(达成率 91%)。800V 快充技术支持 30%-80% 电量仅需 25 分钟,充电效率领先行业。
三、科技配置与智能体验
- 保时捷 718
内饰以机械美学为主,标配 7 英寸液晶仪表与 10.9 英寸中控屏,支持 CarPlay 但缺乏本土化智能生态。驾驶辅助功能局限于基础 ABS、ESP 等,无高阶自动驾驶能力。其优势在于精密机械调校,如可变悬架与运动排气系统,提供沉浸式驾驶反馈。
- 小米 SU7
配备 16.1 英寸中控屏 + 56 英寸 HUD,搭载高通 8295 芯片与小米澎湃 OS,支持语音交互、手势控制及 OTA 升级。HAD 智驾系统整合 128 线激光雷达与英伟达 Orin 芯片,实现高速 NOA 与自动泊车。此外,小米生态联动(如手机控车、智能家居互联)显著提升使用便利性,但车机偶发卡顿与极端天气下激光雷达感知下降等问题仍需优化。
四、价格与使用成本
- 购车成本
保时捷 718 2025 款起售价约 40.42 万元,高配车型(如 Cayman GT4)可达 147.8 万元。小米 SU7 普通版售价 21.59-29.99 万元,Ultra 版 52.99 万元,价格覆盖更广区间。杭州地区购买小米 SU7 可享受新能源车补贴(中央补贴 50% 地方配套,最高 3 万元)及免费浙 A 牌照,进一步降低购车门槛。
- 使用成本
保时捷 718 年均油费约 2 万元,保养费用 4650 元,保险 1.4 万元,综合年成本约 6 万元。小米 SU7 电费仅为燃油车 1/5,年均保养成本约 2000 元,且电池组享受 8 年 16 万公里质保。以年行驶 2 万公里计算,小米 SU7 年使用成本可控制在 1 万元以内,长期经济性优势显著。
五、用户反馈与市场评价
- 保时捷 718
以 “驾驶者之车” 著称,操控精准性与品牌溢价受认可,但内饰科技感不足、维护成本高被诟病。2025 款延续燃油动力,电动版计划 2025 年底推出,短期内仍以传统用户为主。
- 小米 SU7
颜值与智能系统获好评,实测续航达成率行业领先,但悬挂偏硬、车漆易刮花及售后网点不足(如上海维修需排队半月)等问题需改进。其赛道性能(纽北圈速 6:46.874)与性价比颠覆传统豪华品牌认知,吸引年轻科技爱好者。
六、决策建议
- 选保时捷 718:若追求纯粹机械驾驶乐趣、品牌调性与赛道性能,且预算充足(50 万以上),能接受较高使用成本,718 仍是经典选择。尤其适合单人驾驶或短途娱乐场景。
- 选小米 SU7:若注重智能体验、长续航与日常实用性,且预算在 20-50 万区间,SU7 是更理性之选。其性能参数与科技配置已达百万级水准,且杭州地区政策红利(免费牌照、补贴)进一步放大优势。
总结
保时捷 718 代表燃油时代的极致操控,而小米 SU7 开启智能电动性能平权。前者适合为情怀与机械信仰买单的玩家,后者则以颠覆者姿态重新定义豪华标准。用户可根据使用场景、预算及对科技的接受度,在 “驾驶艺术品” 与 “智能科技旗舰” 间做出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