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功能定位与官方表述
根据小米官网及权威媒体信息,小米 SU7 搭载的Xiaomi Pilot 智能驾驶系统支持高速领航辅助、城市道路自适应巡航、自动泊车等功能,但这些均属于 L2 级辅助驾驶范畴。近期,小米响应工信部规范要求,已将相关功能名称从 “智驾” 统一调整为 “辅助驾驶”,并明确标注 “需驾驶员全程监管”。
例如,标准版 SU7 的 “小米辅助驾驶 Pro”(原智驾 Pro)仅配备基础传感器,而高配版 Pro/Max 的 “小米端到端辅助驾驶”(原智驾 Max)虽增加激光雷达,但功能仍限定为从车位到车位的全流程辅助(如自动变道、ETC 通行、停车场寻位泊车等),驾驶员需始终监控路况。
2. 技术边界与法规限制
- 传感器配置:标准版 SU7 仅配备摄像头、毫米波雷达和超声波雷达,而 Pro/Max 版额外增加 1 颗禾赛 AT128 激光雷达,探测距离 200 米,点云密度 153 万 / 秒。这些硬件虽能提升环境感知能力,但仍属于 L2 级辅助驾驶的技术范畴。
- 法规认证:目前中国法规仅允许 L3 级自动驾驶(条件自动化)在特定区域试点,而小米 SU7 未通过 L3 级认证。根据工信部 4 月新规,车企不得使用 “高阶智驾”“准 L3” 等模糊表述,需明确功能边界。
- 用户责任:小米用户手册及系统提示反复强调,辅助驾驶功能不能替代人工操作,驾驶员需承担全部安全责任。
3. 实际体验与功能局限
- 场景覆盖:SU7 的辅助驾驶主要适用于高速路、城际快速路及部分城市道路(如北京、上海等 10 城核心区域),但对复杂路况(如暴雨、施工路段、无车道线道路)仍存在识别不足的问题。
- 响应能力:测试显示,SU7 在 AEB 防追尾静止假车、儿童鬼探头等场景中表现稳定,但对突发加塞、对向逆行车辆的处理仍有延迟,需依赖驾驶员介入。
- 泊车功能:端到端代客泊车支持最高 23km/h 巡航及窄路倒车避让,但需提前学习停车场地图,且对无标线车位识别能力有限。
4. 未来升级可能性
小米通过 OTA 持续优化辅助驾驶功能,例如 2025 年 2 月的更新新增环岛通行、ETC 辅助及离车泊车等功能,但这些仍属于 L2 级功能扩展。目前官方未透露向 L3 级升级的计划,且法规层面 L3 量产准入尚未全面开放。
结论
小米 SU7 的自动驾驶功能属于L2 级辅助驾驶,需驾驶员全程监控,无法实现全自动(L4/L5 级)。其优势在于场景覆盖较广(高速、城市、泊车)且硬件配置扎实,但受限于法规和技术成熟度,仍属于 “人机共驾” 模式。若追求完全自动驾驶,需关注未来法规进展及小米的技术突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