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米su7和领克z10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5-05-05 16:15:43 浏览2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小米 SU7 与领克 Z10 作为 2024-2025 年纯电轿车市场的热门车型,在设计、性能、智能配置等方面展现出截然不同的产品定位。以下从核心维度展开对比,结合最新市场动态与用户反馈,为消费者提供决策参考:

一、设计语言与空间表现


  • 领克 Z10
    采用领克家族化的 “The Next Day” 设计理念,封闭式前脸搭配分体式破晓之光日行灯,无框车门与 0.198Cd 超低风阻系数,兼顾运动与科技感。车身尺寸 5028×1966×1468mm,轴距 3005mm,后排头部空间优势明显,后备箱容积 616L,实用性突出。
    亮点:AR-HUD 抬头显示、15.4 英寸中控屏搭载 AMD V2000A 芯片,算力达 394K DMIPS,性能是小米 SU7 的 1.8 倍。
  • 小米 SU7
    主打轿跑风格,溜背式车身与保时捷家族化设计语言,风阻系数未明确标注但视觉运动感更强。车身尺寸 4997×1963×1455mm,轴距 3000mm,后排头部空间因溜背设计略局促,但前备箱 105L 提升储物灵活性。
    亮点:环抱式座舱搭配 16.1 英寸中控屏,搭载高通骁龙 8295 芯片,澎湃 OS 系统与小米生态深度互联,支持手机无感连接。

对比:领克 Z10 在空间与内饰质感上占优,适合家庭用户;小米 SU7 设计更激进,吸引年轻群体。

二、动力性能与续航能力


  • 领克 Z10
    双电机四驱版本峰值扭矩 810N・m,零百加速 3.5 秒,800V 高压平台支持 15 分钟快充(10%-80%),CLTC 续航 806km。冬季寒冷区测试中续航 331.8km,达成率 41.2%,百公里能耗 29.94kWh,充电时间延长至 49 分钟。
  • 小米 SU7
    双电机四驱版本峰值扭矩 400N・m,零百加速 5.28 秒,400V 平台(顶配 800V)支持 19 分钟快充(10%-80%),CLTC 续航 830km。用户反馈冬季续航衰减明显,部分车型出现空调故障影响能耗。

对比:领克 Z10 动力更强、充电更快,适合追求性能的用户;小米 SU7 续航略长,但冬季表现较弱,且部分配置需选装。

三、智能驾驶与安全配置


  • 领克 Z10
    标配城市无图 + 高速 NOA 智驾,搭载 1 颗英伟达 Orin-X 芯片(算力 258TOPS),配备激光雷达,智驾算法成熟稳定。电池采用金砖系列技术,8 大无热蔓延防护,安全性领先。
  • 小米 SU7
    高阶智驾需选装(Xiaomi Pilot Max),双 Orin-X 芯片算力 508TOPS,支持城市 + 高速 NOA,但 2025 年政策可能调整免费选装权益。C-NCAP 测试综合得分率 93.5%,乘员保护与主动安全表现优异,但用户投诉中出现 AEB 失效案例。

对比:领克 Z10 智驾功能更实用,安全性硬件冗余足;小米 SU7 硬件算力强,但智驾体验依赖选装,且存在稳定性问题。

四、价格与配置性价比


  • 领克 Z10
    限时优惠价 19.68 万 - 28.88 万,24.98 万版本标配 800V 平台、电动尾翼、后排座椅加热 / 通风 / 按摩,性价比突出。
  • 小米 SU7
    起售价 21.59 万,24.59 万版本需选装智驾包(原价 6000 元,2024 年免费),且部分配置(如 800V 平台)仅顶配提供。

对比:领克 Z10 同价位配置更全面,适合注重实用性的用户;小米 SU7 品牌溢价高,适合米粉与科技爱好者。

五、售后服务与市场反馈


  • 领克 Z10
    依托吉利集团,全国服务网络完善,但存在试驾车销售隐瞒信息的投诉。2025 年 2 月销量 365 辆,市场认可度较低。
  • 小米 SU7
    售后网络建设中,用户投诉集中在服务态度(如定金不退、维修推诿),但销量表现强劲(2 月超 2 万辆),品牌热度高。

对比:领克服务体系成熟但销量低迷,小米品牌影响力大但售后待提升。

六、总结与推荐


领克 Z10 更适合:


  • 家庭用户,需大空间与舒适性配置。
  • 注重充电效率与冬季续航稳定性。
  • 追求高性价比,对智驾功能有刚需。

小米 SU7 更适合:


  • 科技爱好者,深度依赖小米生态。
  • 注重外观设计与品牌溢价。
  • 能接受选装策略与售后磨合期。

决策建议:


  • 试驾体验:重点对比车机流畅度、智驾功能实用性。
  • 充电规划:若高频长途出行,领克 800V 平台更具优势;若日常通勤为主,小米续航足够。
  • 售后考量:领克依托吉利更可靠,小米需关注政策变动与服务改进。

两款车型均代表了国产纯电轿车的高水平,但用户需根据自身需求权衡产品力与品牌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