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米su7模仿保时捷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5-05-05 17:19:55 浏览2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小米su7模仿保时捷
关于小米 SU7 与保时捷设计的关联,目前的舆论焦点集中在外观相似性上,但从设计理念、技术实现和法律层面来看,这一问题存在多维度的复杂性。以下从五个方面展开分析:

一、设计相似性的直观感知


从视觉层面看,小米 SU7 的低趴车身(宽高比 1.36)、溜背式造型(17° 溜背弧线)、无框车门和贯穿式尾灯等元素,与保时捷 Taycan 确实存在相似性。例如:
  • 前脸设计:小米 SU7 的 “水滴大灯” 与 Taycan 的 “四点式矩阵大灯” 均采用扁平化布局,且前包围导流槽设计强化了运动感。
  • 侧面线条:两者均采用短前后悬 + 长轴距(小米 SU7 轴距 3000mm,Taycan 2900mm)的比例,配合外扩轮拱塑造出宽体姿态。
  • 尾部特征:小米 SU7 的凸字形车尾与 Taycan 的 “飞线” 设计均强调空气动力学效率,主动尾翼的配置也形成呼应。

这种相似性在消费者调研中得到印证。42 号车库的用户调研显示,81% 的小米 SU7 大定车主将 “外观设计” 列为主要购车因素,其中 35% 明确提到 “保时捷风格”。

二、设计逻辑的本质差异


尽管视觉相似,但两者的设计逻辑存在根本区别:
  1. 小米 SU7 的功能性导向
    • 风阻优化:小米 SU7 的 0.195Cd 风阻系数是通过风洞测试(累计 1200 小时)和自然仿生学(水滴形态)实现的。其 175° 涟漪曲面轮包、G4 连续曲率车身等设计,均围绕降低风阻展开。
    • 智能化融合:车机系统与车身设计深度整合,例如隐藏式雨刮器、半隐藏门把手(-30℃破冰设计)等,体现科技产品思维。

  2. 保时捷的品牌基因传承
    • 经典元素延续:Taycan 继承了保时捷家族的 “飞线” 设计、蛙眼大灯和宽体比例,这些元素自 1963 年 911 车型以来一脉相承。
    • 性能优先理念:Taycan 的两速变速箱布局、后驱平台设计,均服务于保时捷 “赛道基因” 的品牌定位。


小米汽车设计顾问班戈(Chris Bangle)在访谈中强调:“当设计师面对相同的工程约束(如空气动力学)时,可能会得出相似的解决方案。” 这种观点在汽车行业具有普遍性 —— 例如特斯拉 Model S 与奔驰 CLS 的设计也存在相似性,但两者设计逻辑完全不同。

三、法律层面的界定


从法律角度看,判断 “模仿” 需满足两个条件:接触可能性实质性相似
  1. 接触可能性
    • 保时捷 Taycan 于 2019 年发布,小米 SU7 概念车于 2023 年亮相,时间差为 4 年,存在设计借鉴的时间窗口。
    • 小米 SU7 设计团队中包括前宝马、奔驰设计师,可能对保时捷设计语言有深入理解。

  2. 实质性相似
    • 整体视觉效果:保时捷 Taycan 的外观设计专利(如 CN305943780S)保护的是 “四点式大灯 + 溜背 + 贯穿尾灯” 的组合,而小米 SU7 的 “水滴大灯 + 凸字形车尾” 形成了独特的视觉特征。
    • 局部设计差异:Taycan 的 “Mission E 轮毂”、“STUTTGART” 尾标等元素未被小米采用,小米 SU7 的 “米” 字灯带、主动尾翼等设计具有较高原创性。


上海知识产权法院在沃尔沃案中明确:“外观设计侵权判定需考虑整体视觉效果,而非个别元素对比。” 结合这一标准,小米 SU7 与保时捷 Taycan 的整体设计差异可能构成 “非实质性相似”。

四、市场与行业的视角


  1. 消费者接受度
    • 小米 SU7 的销量数据(2024 年交付 13.6 万辆)表明,消费者对其设计的接受度较高。多数用户将其视为 “保时捷平替”,而非简单模仿。
    • 保时捷中国总裁柯时迈(Michael Kirsch)在 2024 年消博会上表示:“好的设计或许总是心有灵犀。” 这一表态被解读为保时捷对小米设计的默认。

  2. 行业惯例
    • 汽车行业存在 “设计借鉴” 的传统。例如比亚迪汉 EV 借鉴了奥迪 A7 的溜背设计,吉利星越 L 采用了沃尔沃的雷神之锤大灯,但均未引发大规模争议。
    • 小米 SU7 的设计策略与比亚迪早期 “逆向研发” 不同,其核心三电系统(如 V8s 电机、麒麟电池)和智能架构(澎湃 OS)均为自主研发,与保时捷无技术关联。


五、未来的风险与挑战


  1. 专利诉讼风险
    • 保时捷可能针对个别设计元素(如贯穿尾灯的动态灯效)提起诉讼,但胜诉概率较低。参考本田与双环汽车案,外观设计侵权判定需证明 “整体视觉混淆”,而小米 SU7 与 Taycan 的差异足以避免这一点。

  2. 品牌形象管理
    • 小米需避免过度强调 “对标保时捷” 的营销话术。2024 年发布会上,雷军将 SU7 性能与 Taycan 对比,引发部分消费者对 “蹭热度” 的质疑。
    • 强化原创设计标签是关键。小米 SU7 的 “水滴美学”、“澎湃 OS 车机系统” 等差异化点,应成为未来宣传的重点。


结论


小米 SU7 与保时捷 Taycan 的设计相似性,本质上是工程约束与市场需求共同作用的结果,而非刻意模仿。从法律层面看,两者的整体设计差异足以规避侵权风险;从市场反馈看,消费者更关注产品性价比而非设计来源。对于小米而言,持续强化技术创新(如超快充、智驾系统)和品牌独特性,是应对争议的最佳策略。
小米su7模仿保时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