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设计相似性的具体表现
- 整体轮廓与运动基因
小米 SU7 采用低趴的轿跑姿态,车身线条流畅,溜背式造型与保时捷 Taycan、Panamera 等车型高度相似。这种设计不仅符合空气动力学需求(SU7 风阻系数低至 0.195),也传递出强烈的运动感,而保时捷正是以 “跑车基因” 著称的品牌。
- 细节元素的呼应
- 车灯设计:小米 SU7 的水滴型前大灯组与保时捷的 “蛙眼大灯” 有相似的圆润轮廓,但内部采用了 “米” 字矩阵式 LED 灯组,形成差异化。
- 尾部造型:早期申报图中,SU7 的贯穿式尾灯与 Taycan 几乎一致,但量产版调整为两端内敛的简约风格,弱化了直接模仿的痕迹。
- 轮毂与刹车卡钳:SU7 选装的 21 英寸轮毂搭配彩色刹车卡钳,与保时捷的运动化配置如出一辙。
- 品牌策略的对标
雷军在发布会上直言 SU7 “对标保时捷 Taycan”,并强调在性能、操控等维度进行 “死磕”。这种公开的对标策略,进一步强化了消费者对两者设计关联的认知。
二、设计团队的立场与行业逻辑
- 小米的官方回应
小米首席设计师李田原明确表示,SU7 的设计从未刻意追求与保时捷相似,而是以 “形态追随功能” 为核心原则。例如,溜背造型源于空气动力学优化,轮包设计则是运动车型的共性选择。设计顾问克里斯・班戈(前宝马设计总监)也指出,优秀设计往往面临相似的功能挑战,因此可能产生 “心有灵犀” 的结果。
- 保时捷的态度
保时捷中国总裁柯时迈在回应中称 “好的设计总是心有灵犀”,既未否认相似性,也未指责抄袭,而是强调保时捷的设计遵循 “独特美学” 和 “功能优先” 原则。这种表态既维护了品牌形象,也避免了法律纠纷。
- 行业设计的共性规律
汽车设计存在 “最佳公约数” 现象。例如,溜背造型可降低风阻,贯穿式尾灯能提升辨识度,这些元素在新能源车型中广泛应用(如特斯拉 Model S、极氪 001 等)。此外,保时捷的经典设计(如蛙眼大灯)已成为行业标杆,其他品牌的借鉴难以完全避免。
三、法律与市场层面的分析
- 专利规避与合规性
律师分析指出,小米 SU7 的设计要点与保时捷有效专利存在区别,且部分保时捷外观专利已过期,因此不构成侵权。例如,保时捷的 “四点式大灯” 专利已失效,而 SU7 的灯组内部结构具有原创性。
- 市场反馈与品牌定位
消费者对 SU7 外观的评价呈现两极分化:81% 的大定用户将外观列为主要购车因素,但也有网友调侃其为 “保时米”。这种争议反而为小米带来了流量,帮助其以较低成本建立高端化认知。
- 与众泰的本质区别
众泰 SR9 因 “全方面抄袭” 保时捷 Macan 而臭名昭著,但其核心技术(如三大件)严重落后,导致质量问题频发。相比之下,小米 SU7 的三电系统、智能驾驶等核心技术均为自主研发,外观借鉴仅停留在造型层面,产品力在同级别中具备竞争力。
四、总结:相似性背后的商业逻辑
小米 SU7 的外观设计与保时捷的相似性,本质上是新品牌在高端市场的 “借力打力” 策略:
- 降低认知门槛:通过与保时捷关联,快速传递 “豪华、运动” 的品牌形象,吸引年轻消费者。
- 规避设计风险:在保留原创细节的基础上,借鉴成熟设计语言,避免因过于激进的创新导致市场接受度低。
- 平衡功能与美学:保时捷的设计往往兼顾功能性(如低风阻)与美学,小米通过 “借鉴 + 优化” 实现了两者的平衡。
对于消费者而言,这种相似性既是争议点,也是吸引力所在。正如保时捷高管所言,“好的设计心有灵犀”,而小米 SU7 的成功与否,最终取决于其能否在性能、品质等核心维度超越 “形似”,实现真正的 “神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