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设计语言与空间布局
- 内弧线美学
内饰主特征采用内弧线设计,通过压缩工程空间,将物理空间与心理延展感结合。例如,悬浮仪表台集成出风口,整体轻盈且节省空间;门板纵向结构运用内弧原理,贴合手臂自然姿态,营造包裹感。
- 科技驾驶轴线
主驾舱打造了一条贯穿 56 英寸 HUD、翻转仪表屏、三辐 D 型方向盘和运动座椅的中轴线。驾驶者入座后,视线与操作均与身体中轴线重合,提升驾驶专注度。
- 通透视野与储物设计
全车玻璃面积达 5.35㎡,搭配穹顶式天幕(双层镀银 + 前风挡三层镀银),减少紫外线和热量进入。储物空间包括中空中控台、隐藏挂钩、应急手电收纳位、4.6L 车载冰箱(创始版)等,满足多样化需求。
二、材质与舒适性配置
- 材质选择
- 座椅:全系标配环保复合皮质,高配版可选 Nappa 真皮(打孔区域覆盖),触感细腻。Max 版座椅采用翻毛皮材质,提升摩擦力和豪华感。
- 内饰包裹:中控台、门板等常触区域使用软质材料,部分车型(如 Max 版)车顶采用麂皮绒,质感升级。
- 座椅功能
- 前排座椅支持 12 向电动调节、加热 / 通风(吸风式),Max 版主驾配备主动侧翼支撑(高速过弯时充气提供腰部支撑)。
- 后排座椅坐垫长度 480mm,腿部空间充裕,但部分用户反馈坐垫偏短,对长途乘坐腿部支撑不足。
- 细节设计
- 三辐 D 型方向盘采用超纤包覆 + 手工缝线,直径 363mm,握感舒适;启停按键融入小米 Logo 元素。
- 氛围灯支持 256 色调节,且可与音乐节奏同步,配合 25 扬声器音响系统(含 4 个天空扬声器),提升沉浸感。
三、科技配置与交互体验
- 智能座舱
- 屏幕组合:16.1 英寸 3K 中控屏(骁龙 8295 芯片)+7.1 英寸可翻转液晶仪表 + 56 英寸 AR-HUD(仅 Max 版标配),支持五屏联动,信息显示清晰。
- 车机系统:澎湃 OS 支持跨端互联(手机、平板、智能家居),可通过语音指令(小爱同学)控制导航、空调、车窗等,支持连续对话和方言识别。
- 物理按键保留
中控台下方设置 4 个实体按键,分别控制温度、风量、电动尾翼和空气悬架(Max 版),操作方向与功能逻辑一致(如向上拨升温),支持盲操。
- 人性化细节
- 主驾头枕音响独立发声,导航和通话不干扰车内音乐;后排配备平板支架(需选装),可控制车机系统。
- 无线充电板支持 50W 快充,带下车提醒功能;后视镜背面预留充电接口,方便安装行车记录仪。
四、配置版本差异
版本 | 材质与功能 |
---|---|
标准版 | 针织网内饰,2 个物理按键(温度、风量),无 HUD,手动尾翼,19 英寸轮毂 |
Pro 版 | 可选装 Nappa 真皮座椅、电动尾翼(+6000 元),4 个物理按键(新增空悬升降),19 英寸轮毂 |
Max 版 | 翻毛皮内饰,标配 HUD、CDC 减震 + 空气悬架、25 扬声器、电动吸合门、21 英寸轮毂(带 Brembo 卡钳) |
创始版 | 碳纤维后视镜外壳(后驱版)、专属车漆(如璀璨洋红),部分配置与 Max 版重叠,但已停售 |
五、用户反馈与争议
- 优点
- 内饰质感精致,简约设计受好评,对比问界 M9 等竞品更显清爽。
- 车机系统流畅,语音控制响应迅速,智能生态互联体验出色。
- 不足
- 部分用户反映驾驶座偏硬,长时间乘坐易疲劳。
- 个别案例出现车门共振异响(放音乐时),售后处理存在争议(如加贴减震毛毡方案不被认可)。
- 标准版未配备 HUD,且无法选装,与竞品(如极氪 007)相比配置门槛较高。
六、同级别对比
与特斯拉 Model 3 相比,小米 SU7 在内饰材质(Nappa 真皮 vs 仿皮)、物理按键实用性、后排平板拓展等方面更具优势,但 Model 3 的极简设计和品牌认知度仍吸引特定用户。与领克 Z10 相比,小米 SU7 在智能座舱和生态互联上领先,但音响系统(15 扬声器 vs 哈曼卡顿 23 扬声器)和环保工艺稍逊。
总结
小米 SU7 的内饰在科技感、材质用料和细节设计上展现了较高水准,尤其是 Max 版的 HUD 和空气悬架等配置提升了豪华体验。不过,标准版在舒适性配置上的取舍和部分用户反馈的品控问题仍需关注。对于追求智能生态互联和运动风格的消费者,小米 SU7 是 20 万级纯电轿车的有力竞争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