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米su7自驾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5-05-05 21:36:18 浏览2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小米su7自驾
小米 SU7 作为一款定位中高端的纯电轿跑,在自驾场景下展现出了多方面的优势,同时也存在一些需要注意的细节。以下是基于实际用户反馈和专业测试的综合分析:

一、续航与充电:长途出行的核心保障


  1. 续航能力
    • CLTC 标准:标准版 700km(磷酸铁锂电池),Max 版 800km(三元锂麒麟电池)。
    • 实际表现
      • 标准版:夏季城市续航约 615km,冬季 - 15℃环境下约 470km;高速续航达成率约 80%(时速 110km/h)。
      • Max 版:低温区(5~15℃)续航达成率 91%(737km),寒冷区(-20~-25℃)达成率 47.5%(385km)。

    • 续航管理:支持 BMS 电池管理系统,可实时监控电池状态,配合小米汽车 APP 远程预热电池,减少低温衰减。

  2. 充电效率
    • 标准版 / Pro 版:400V 平台,15 分钟补充 330km 续航,快充功率 110kW(0-65% 电量)。
    • Max 版:800V 高压平台,15 分钟补充 510km 续航,快充功率最高 300kW(10%-80% 电量仅需 25 分钟)。
    • 充电网络:接入 102 万根公用桩,覆盖 365 个城市及 88.1% 高速服务区,支持小米超级充电站、国网充电桩等。

  3. 长途策略
    • 充电规划:利用高德地图或百度地图筛选低价充电桩(如夜间谷电 0.38 元 / 度),高速充电时优先选择超充站。
    • 应急方案:支持外放电功能(220V/4000W),可临时为其他车辆补电或露营用电。


二、智能驾驶:提升长途驾驶的安全性与舒适性


  1. 硬件配置
    • Max 版:双 Orin 芯片(算力 508TOPS)+ 激光雷达 + 11 摄像头 + 3 毫米波雷达 + 12 超声波雷达。
    • 标准版:单 Orin 芯片(算力 54TOPS),依赖视觉方案。

  2. 核心功能
    • 高速 NOA:自动变道、自适应巡航、车道保持,支持自定义跟车距离(1-5 级)。
    • 城市 NOA:覆盖复杂路口、行人避让、施工绕行(需累计行驶 1000 公里解锁)。
    • 泊车辅助:一键代客泊车、机械库位泊入、窄车位识别(最小 50cm 间距)。

  3. 实际体验
    • 优势:高速场景变道果断,紧急避障响应迅速;LCC 车道居中稳定,缓解驾驶疲劳。
    • 不足:城市 NOA 对无保护左转处理保守;导航系统偶尔误判充电桩状态(如显示空闲但实际排队)。


三、空间与舒适性:自驾体验的关键因素


  1. 车内空间
    • 前排:头部空间充裕(1012mm),主驾座椅支持 14 向电动调节,配备座椅通风 / 加热。
    • 后排:腿部空间局促(膝部空间 105mm),高个子乘客(>180cm)头部顶车顶,座椅坐垫偏短(支撑不足)。
    • 储物:前备箱 105L,后备箱 517L,支持后排座椅放倒扩展至 1.8 米长度(需取下座垫)。

  2. 舒适性配置
    • 底盘调校:前双叉臂 + 后五连杆悬架,CDC 可变阻尼减震器,运动化调校(路感清晰但滤震偏硬)。
    • NVH 表现:双层隔音玻璃 + 主动降噪,高速风噪控制良好,但胎噪明显(标配米其林 PS EV 轮胎)。
    • 智能座舱:16.1 英寸中控屏 + 56 英寸 HUD,支持小米生态联动(如远程控制家居),车机流畅度优于多数新势力车型。


四、安全性能:长途自驾的坚实后盾


  1. 被动安全
    • 车身结构:钢铝混合笼式车身,高强度钢占比 90.1%,2000MPa 热成型钢应用于 A 柱、门槛梁等关键部位。
    • 碰撞测试:中保研 2023 版测试全项 G+,正面 25% 偏置碰撞采用 “车轮旋转 + 车体滑移” 方案,侧碰防护通过 2000MPa 车门防撞梁 + CBS 增强型 B 柱。
    • 电池安全:CTB 电池底盘一体化技术,车云协同实时监控(1 秒 800 次),支持 - 20℃低温加热。

  2. 主动安全
    • AEB Pro:70km/h 下紧急刹停,行人 / 自行车识别响应速度比人类快 0.3 秒。
    • 风险预警:变道困难时主动提醒接管,新增限速优化及防御性减速功能。


五、用户反馈与注意事项


  1. 优点总结
    • 性价比突出:21.59 万起售,标配高速 NOA、外放电等功能,同价位竞品(如特斯拉 Model 3)配置较低。
    • 充电便利:800V 高压平台 + 超充网络,补能效率媲美燃油车。
    • 智能生态:小米生态无缝衔接,语音控制、车家互联提升便利性。

  2. 常见问题
    • 后排舒适性:空间局促,座椅支撑不足,长途乘坐易疲劳。
    • 底盘偏硬:运动化调校导致滤震不佳,细碎震动传递明显。
    • 售后服务:部分用户反馈维修等待时间较长,智能设备(如激光雷达)维修成本高。

  3. 自驾建议
    • 选装建议:长途自驾优先选择 Max 版(续航更长、充电更快),选装后排座椅加热。
    • 充电规划:避开节假日高峰,使用百度地图筛选充电桩闲忙状态,提前开启电池预热。
    • 维护成本:首年保养约 500 元,建议购买 “智能设备专项险” 覆盖激光雷达等部件。


六、竞品对比与总结


车型小米 SU7 Max特斯拉 Model 3比亚迪汉 EV
续航(CLTC)800km668km715km
快充(10-80%)25 分钟30 分钟35 分钟
智能驾驶城市 NOAFSD(需付费)基础 L2+
价格29.99 万26.39 万20.98 万

总结:小米 SU7 在续航、充电效率和智能驾驶方面表现突出,适合追求科技感和性价比的年轻用户。若注重后排舒适性或品牌保值率,可考虑比亚迪汉 EV;若偏好成熟的自动驾驶系统,特斯拉 Model 3 仍是标杆。长途自驾时,小米 SU7 的 800V 高压平台和完善充电网络能有效缓解续航焦虑,是同价位中综合实力较强的选择。
小米su7自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