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围绕小米 SU7 的争议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速事故引发的安全性争议
2025 年 3 月 29 日,安徽德上高速发生一起小米 SU7 标准版事故,车辆以 116km/h 速度撞击施工路段障碍物后爆燃,导致 3 人遇难。事故暴露多重争议点:
- 智驾系统责任划分:事故车辆开启 NOA 导航辅助驾驶,系统提前 200 米检测到障碍物但预警时间不足(碰撞前 70 米才发出提示),且减速幅度有限(116→97km/h)。低配车型未配备激光雷达,夜间感知能力下降 40%,被质疑硬件减配影响安全性。
- 车辆安全设计缺陷:碰撞后车门因电子锁失效无法打开,电池在 30 秒内完全爆燃,远超救援响应时间。家属控诉低配车型电池安全技术 “缩水”。
- 舆论博弈与调查进展:小米官方回应称配合警方调查并提交数据,但家属和网友质疑数据真实性(如 AEB 触发记录缺失)。事故后小米股价下跌 6%,4 月交付量下滑至 2.8 万辆。截至 5 月 5 日,铜陵警方仍在调查中,未公布最终结论。
二、智驾系统更名与功能边界调整
5 月 5 日,小米悄然将 SU7 车型的 “智驾” 更名为 “辅助驾驶”,例如标准版的 “小米智驾 Pro” 改为 “小米辅助驾驶 Pro”,高配版的 “小米智驾 Max” 升级为 “小米端到端辅助驾驶”。这一调整直接回应工信部 4 月新政,要求车企禁用 “自动驾驶” 等易误解表述,明确 L2 级功能的辅助属性。更名后,小米在官网和 App 中强调 “辅助驾驶不能代替驾驶员控制车辆”,并推出 “终身免费辅助驾驶” 权益以稳定市场信心。行业分析认为,此举标志着智能驾驶从 “概念狂欢” 转向 “安全叙事”,华为、小鹏等车企也同步调整宣传策略。
三、性能限制与用户权益争议
- 马力限制风波:5 月 1 日,小米 SU7 Ultra 因 “圈速考核解锁马力” 新规引发争议。官方要求车主在指定赛道完成圈速(如浙赛 1:46 内)方可解锁 1548 匹全马力,否则日常仅能使用 900 匹。此举被部分用户质疑 “付费性能遭阉割”,且赛道考核增加时间和经济成本(单次赛道日费用约 2000 元)。5 月 2 日,小米撤回该 OTA 更新,但未正式发布声明,引发舆论猜测。
- 订单纠纷与霸王条款:4 月,微博博主 @徐里里 XLL 爆料称,因小米单方面取消延期订单并没收 5000 元定金,质疑其 “霸王条款”。事件暴露小米排产规则不透明(如要求延期用户提前支付尾款),尽管公关部回应称用户违反协议,但仍有米粉指责其 “伤害核心用户”。
四、智驾系统故障与用户投诉
- 高速失灵与泊车事故:多地车主反馈 SU7 智驾系统存在致命漏洞,包括高速场景下紧急制动失效、自动泊车误判导致碰撞等。例如,广东车主聂先生的 SU7 Max 在佛开高速两次 “死机”,被迫停靠应急车道;成都车主卓卓的车辆因自动泊车故障与其他车辆发生剐蹭。小米承认系统 BUG 并提供维修补偿,但要求车主签署 “免责协议” 才能更新,被指 “推诿责任”。
- 法律与行业影响:北京策略律师事务所指出,若事故因硬件或系统缺陷导致,小米需承担产品侵权责任;反之则由驾驶员负责。工信部已介入调查小米智驾系统的数据标注规范,特别关注是否违规使用 “非车规级芯片”。
五、地方政策与市场应对
杭州地区消费者可享受国家、地方补贴叠加优惠,最高可省 3 万元(如新能源车置换补贴 1.5 万 - 2 万元,西湖区额外补贴 6000 元)。小米同步推出 5 月限时权益,包括价值 8000 元的 Nappa 真皮座椅和辅助驾驶终身免费使用权,试图通过 “更名 + 让利” 组合拳稳定销量。
总结
小米 SU7 近期争议折射出智能汽车行业的深层矛盾:技术创新与安全冗余的平衡、营销话术与用户认知的鸿沟、性能释放与风险管控的博弈。随着监管趋严(如工信部 4 月新政)和用户教育深化,车企需在技术迭代中强化责任意识,而消费者也需理性看待辅助驾驶的功能边界。目前,安徽高速事故调查仍在进行中,其结果或将影响行业责任认定标准;马力限制政策的反复调整则考验小米的用户沟通能力。未来,如何在保持产品竞争力的同时筑牢安全底线,将是小米及整个行业的关键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