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具体设计元素来看:
- 前脸与侧面线条:小米 SU7 的低趴姿态、流畅腰线和溜背造型与保时捷部分车型(如 Taycan)有相似之处,这种设计既符合空气动力学需求(SU7 风阻系数低至 0.195Cd),也是运动型轿车的常见选择。例如,两者都采用较高位置的大灯布局和上扬的腰线,营造俯冲感。
- 细节差异显著:
- 大灯:SU7 采用贯穿式灯带与水滴形透镜的组合,形成 “米字” 造型,而保时捷标志性的圆形大灯或四点式尾灯具有强烈辨识度。
- 进气格栅:SU7 作为电动车采用封闭式格栅,搭配独特装饰线条;保时捷燃油车型则多为开放式格栅,造型更复杂。
- 车尾:SU7 的贯穿式尾灯呈凹形并融入 “土星环” 灵感的环形灯带,而保时捷车尾更强调运动与豪华的融合。
- 车身尺寸:SU7 车长超 5 米、轴距 3 米,定位中大型轿车;保时捷 911 等车型更紧凑,侧重操控灵活性。
设计团队的理念进一步解释了这种相似性:
- 功能性优先:SU7 的设计核心是 “追随功能”,例如为降低风阻,团队通过 1000 + 次仿真实验和 300 + 次油泥模型调整,最终实现 0.195Cd 的全球量产车最低风阻。这种对空气动力学的极致追求,与保时捷等跑车品牌的设计逻辑有共通之处。
- 自然灵感与原创性:SU7 的车身线条借鉴水滴、风等自然形态,激光雷达设计模仿鹅卵石,后视镜采用水滴形,这些元素并非来自保时捷,而是源于对自然规律的提炼。
- 团队背景与行业趋势:SU7 设计团队成员来自宝马、奔驰等品牌,其设计语言融合了德系豪华品牌的技术积淀,但强调 “从 0 到 1 定义小米汽车”。保时捷中国总裁柯时迈也指出,新能源汽车因电池布局、低风阻需求等技术共性,设计趋同是行业常态。
法律层面,保时捷相关外观专利已于 2021 年过期,SU7 通过 12 处细节设计(如可升降尾翼、“米字” 大灯)形成专利护城河,不存在侵权风险。
市场策略上,小米通过对标保时捷提升品牌高端形象,而保时捷的 “点赞中国制造” 回应则展现了行业标杆的包容性,双方互动本质是新旧势力在电动化转型期的竞合。这种策略已初见成效,SU7 月销量稳定在 2 万辆以上,且海外媒体评价其 “技术特性媲美保时捷和特斯拉”。
综上,小米 SU7 与保时捷的相似性更多是运动型轿车设计语言的共性体现,而非抄袭。SU7 通过功能导向的创新、自然灵感的融入和细节差异化,形成了独特的设计语言,同时借助行业趋势与品牌策略实现了市场突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