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 SU7 的外观设计在市场上引发了广泛讨论,其与保时捷 Taycan 的相似性成为焦点。从设计语言、车身比例到细节元素,两者确实存在诸多共通之处,但也有显著差异。以下从多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核心相似点:保时捷 Taycan 的设计基因
- 封闭式前脸与大灯布局
小米 SU7 采用与保时捷 Taycan 高度相似的封闭式格栅设计,前脸简洁流畅,没有传统燃油车的进气口。大灯组均为扁平造型,内部集成四点式日行灯(Taycan 的标志性元素),搭配熏黑处理,营造出科技感与运动氛围。例如,Taycan 的前脸通过三段式下包围和梯形进气口增强层次感,而小米 SU7 则通过贯穿式灯带和隐藏式通风口实现类似效果。
- 溜背式车身与无框车门
两款车均采用溜背式造型,车顶线条从 A 柱向车尾自然下滑,形成流畅的弧线。无框车门设计进一步强化了运动属性,同时提升了车辆的整体美感。Taycan 的车身尺寸为 4963×1966×1379mm,轴距 2900mm;小米 SU7 为 4997×1963×1455mm,轴距 3000mm,两者在长度和宽度上接近,但小米 SU7 更高且轴距更长,空间表现更优。
- 贯穿式尾灯与尾部设计
尾部均采用贯穿式尾灯,Taycan 的尾灯内凹且带有 “PORSCHE” 字样,小米 SU7 则通过熏黑灯带和小鸭尾翼实现类似效果。此外,两者的后包围均采用分层设计,搭配扩散器造型,增强运动感。例如,Taycan 的电动升降尾翼与小米 SU7 的可选装尾翼在功能和视觉上异曲同工。
二、差异化设计:小米 SU7 的创新与突破
- 风阻优化与功能性设计
小米 SU7 的风阻系数低至 0.195Cd,为全球量产车前列。其设计团队以 “零重力水滴” 为灵感,通过风洞测试优化车身曲面,例如引擎盖的导流槽、隐藏式门把手和轮毂造型等。相比之下,Taycan 的风阻系数为 0.22Cd,虽然优秀,但在细节上更强调品牌辨识度(如轮拱线条)。
- 科技配置与智能化元素
小米 SU7 的前脸配备可发光的 “MI” LOGO,支持动态迎宾灯语;尾部的贯穿式尾灯加入流水转向效果,增强了交互感。此外,其前备厢设计(容积约 80L)和充电口位置(左前翼子板)也与 Taycan 不同,更注重实用性。
- 车身比例与姿态
小米 SU7 的车身高度(1455mm)高于 Taycan(1379mm),且轴距多出 100mm,这使得其内部空间更宽敞,尤其是后排头部和腿部空间。同时,小米 SU7 的轮距更宽(1690mm vs. 1685mm),配合低重心设计,视觉上更显稳健。
三、设计理念与市场定位
- 小米 SU7:性能对标与年轻化
雷军在发布会上明确表示,小米 SU7 的设计目标是 “媲美保时捷和特斯拉”,并在性能参数上直接对标 Taycan(如加速、续航、充电效率)。其受众以 35 岁以下年轻人为主,通过 “平替” 策略吸引追求性价比的消费者。
- 保时捷 Taycan:品牌传承与豪华定位
Taycan 延续了保时捷家族的设计语言,如蛙眼大灯、宽体车身和经典的 “飞线” 轮廓。其定位为豪华电动跑车,价格区间 71.3-179.3 万元,强调品牌溢价和驾驶乐趣,与小米 SU7 的 21.59-29.99 万元形成鲜明对比。
四、行业观点与官方回应
- 保时捷的 “高情商” 表态
保时捷中国总裁柯时迈(Michael Kirsch)回应称:“好的设计或许总是心有灵犀”,既承认相似性,又强调保时捷的 “设计追随功能” 理念。这一回应被解读为避免直接批评竞争对手,同时维护品牌形象。
- 小米设计师的澄清
小米汽车首席设计师李田原表示,SU7 的设计团队在早期并未参考保时捷,而是基于风阻优化和功能性需求。他以宝马 iX 的设计经历为例,说明优秀设计往往因解决相同问题而产生相似性。
五、总结:相似性的本质与市场意义
小米 SU7 与保时捷 Taycan 的相似性,本质上是电动轿车设计趋势的体现:封闭式前脸、溜背造型、低风阻系数等元素已成为行业标配。然而,两者的差异更为显著 —— 小米 SU7 通过高性价比和智能化配置切入市场,而 Taycan 则以品牌价值和豪华体验立足。对于消费者而言,若追求 “保时捷设计感” 且预算有限,小米 SU7 是极具吸引力的选择;若注重品牌溢价和极致性能,Taycan 仍是不可替代的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