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政策红利释放,新能源汽车需求提振
- 地方政策加码:北京市于 5 月 5 日宣布向无车家庭增发 4 万个新能源汽车指标,这一政策直接刺激了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需求预期。北京作为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最高的城市之一,其政策调整对全国市场具有风向标意义,带动投资者对小米汽车等车企的销量增长预期。
- 国家补贴延续:4 月 30 日发布的《5 月政策风向标》显示,新能源汽车以旧换新、充电设施补贴等政策加速落地,财政部下达的 135.56 亿元节能减排补助资金中,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补助占比超过 60%。政策端的持续发力为小米汽车板块提供了宏观支撑。
二、小米汽车业务超预期,市场信心增强
- 销量持续放量:小米汽车 4 月交付量达 2.8 万辆,虽环比小幅下降,但 1-4 月累计销量突破 10 万辆,跻身新能源品牌销量前七。高盛等机构上调其 2025 年销量预测至 35 万辆,较此前预期提升 21%,反映出市场对小米汽车产品力的认可。
- 产能爬坡加速:小米汽车北京工厂产能已提升至每月 2 万辆以上,且计划通过合作形式利用传统车企产能,预计 2025 年下半年推出的 SUV 车型 YU7 将进一步放大产能优势。供应链消息显示,小米 SU7 的核心零部件供应商如宁德时代、汇川技术等已进入满产状态。
- 盈利预期改善:2025 年 Q1 小米汽车业务亏损收窄至 1-2 亿元,接近盈亏平衡点,毛利率维持在 18% 以上。机构预测,随着规模效应显现,小米汽车 2025 年有望实现单季度盈利,这一预期推动板块估值修复。
三、技术迭代与合规调整并行
- 智驾功能更名:5 月 4 日,小米将 SU7 车型的 “智驾” 系统更名为 “辅助驾驶”,这一调整是对工信部 4 月会议要求的响应,旨在避免夸大宣传。尽管名称变更引发市场关注,但小米强调功能性能不变,且通过 “端到端辅助驾驶” 等表述保留了技术先进性,市场反应整体正面。
- 技术合作深化:三星电子会长李在镕与高通总裁安蒙近期访问小米汽车工厂,探讨车载芯片、显示技术等领域的合作。三星的 OLED 屏幕和高通的 SA8620P 智驾芯片若导入小米供应链,将进一步提升产品竞争力。
四、供应链与生态协同效应
- 核心供应商动态:小米汽车供应链企业如文灿股份(一体化压铸)、德赛西威(智能座舱)、拓普集团(底盘系统)等近期频繁发布订单增长公告,显示供应链端景气度高企。例如,文灿股份 9000T 压铸机良品率突破 95%,成为小米 SU7 中底板的核心供应商。
- 生态协同优势:小米 “人车家” 生态系统持续发力,SU7 用户可通过小米手机、智能家居设备实现无缝互联。2025 年小米之家计划新增至 2 万家门店,进一步强化线下销售网络,为汽车业务引流。
五、市场情绪与资金面支撑
- 行业估值修复:新能源汽车板块在经历 2024 年的调整后,当前估值处于历史低位。随着比亚迪、吉利等头部车企 4 月销量同比增长超 20%,板块整体情绪回暖,资金开始回流高成长赛道。
- 北向资金增持:5 月以来,北向资金累计增持小米集团(01810.HK)超 5 亿港元,持仓比例升至 4.2%。外资对小米汽车业务的长期价值认可度提升,成为股价上涨的重要推手。
风险提示
尽管小米汽车板块短期表现强劲,但仍需关注以下潜在风险:
- 产能瓶颈:若工厂扩产进度不及预期,可能影响交付量和市场份额。
- 价格战压力:新能源汽车行业竞争加剧,特斯拉、比亚迪等头部企业的降价策略可能挤压小米汽车的利润空间。
- 政策波动:地方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或智能驾驶法规收紧可能对板块造成冲击。
综上,小米汽车板块的上涨是政策红利、销量超预期、技术迭代和供应链协同等多重因素共振的结果。投资者可重点关注小米汽车产能释放节奏、YU7 车型的市场表现及行业政策变化,以把握板块的中长期投资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