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生产现状与交付数据
- 工厂运营与产能
小米汽车位于北京亦庄的超级智能制造园区一期工厂已全面投产,每小时可生产 40 台整车,极限产能达到每年 24 万辆。工厂采用全自动化生产线,涵盖压铸、冲压、车身、涂装、总装、电池六大车间,并配备了 29 个试验室和专业测试跑道,是目前功能最全的汽车工厂之一。二期工厂正在建设中,预计 2025 年内投入生产,届时总产能将进一步提升。
- 交付规模与市场需求
2025 年 4 月,小米汽车单月交付量超过 2.8 万辆,其中 SU7 Ultra 双风道前舱盖版已开始陆续交付。截至 2025 年 3 月,小米 SU7 累计销量突破 32 万辆,已交付 18 万辆,仍有 15 万份订单等待生产。由于订单激增,交付周期已拉长至 45 周(约明年 2 月),显示出市场对小米汽车的高度认可。
二、车型布局与技术突破
- 现有车型
- 小米 SU7:首款量产车型,定位中高端纯电轿车,标准版售价 21.59 万元起,Max/Pro 版搭载宁德时代三元锂电池,续航能力突出。
- 小米 SU7 Ultra:高性能电动轿跑,2025 年 2 月发布,起售价 52.99 万元,搭载双电机四驱系统,百公里加速 2.78 秒,订单量三天内突破 1.9 万台。
- 即将上市车型
- 小米 YU7:首款 SUV 车型,预计 2025 年 6-7 月上市,轴距 3000 毫米,采用三元锂电池,驱动电机峰值功率 220kW/288kW。高配版本已通过电池新国标认证,中低配版本认证也在推进中。
- 技术亮点
- 智能驾驶:搭载小米自动驾驶辅助系统,支持自动泊车、变道、跟车等功能,激光雷达探测距离达 300 米,算力由英伟达 Orin 芯片支持。
- 智能生态:车机系统与小米手机深度互联,可通过手机远程控制车辆,并支持语音助手交互、多屏协同等功能。
- 电池技术:采用宁德时代三元锂电池和比亚迪弗迪磷酸铁锂电池双供应商策略,部分电池由小米自行组装,同时布局下一代电池研发。
三、产能规划与供应链保障
- 产能目标上调
小米 2025 年全年交付目标从最初的 30 万辆上调至 35 万辆,实际生产量预计将达 45 万辆,远超原定计划。这一调整得益于工厂效率提升和二期工程的推进。
- 供应链合作
- 核心零部件:电池由宁德时代、比亚迪弗迪供应,电机与汇川技术联合研发,智能座舱由德赛西威独家供应,激光雷达来自速腾聚创。
- 本地化生产:工厂实现零部件本地化率超 90%,通过智能化管理系统优化生产流程,确保供应链稳定性。
四、市场表现与行业影响
- 销量增长
小米汽车 3 月拉动新势力份额同比增长 3 个百分点,4 月交付量在新势力中排名前列。其快速增长的销量对传统车企形成冲击,尤其是在智能电动汽车领域。
- 品牌影响力
小米 SU7 获得 2025 年度德国 iF 设计五项大奖,包括多屏协同体验、智能座舱设计等,提升了品牌在科技与设计领域的口碑。
总结
小米汽车不仅实现了量产,还在短时间内建立了从生产到交付的完整体系,并凭借高性价比、智能生态和技术创新迅速打开市场。随着二期工厂投产和新车型上市,小米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竞争力将进一步增强。对于消费者而言,小米汽车的交付周期较长,但产能提升和供应链优化将逐步缓解这一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