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米汽车核心团队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5-05-06 12:20:52 浏览2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小米汽车的核心团队由雷军亲自挂帅,整合了来自传统汽车行业、科技巨头及互联网领域的顶尖人才,形成了 “技术 + 制造 + 生态” 的多元化架构。以下是基于最新信息的详细解析:

一、决策层:雷军的战略布局


作为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 CEO,雷军不仅是小米汽车的核心决策者,更是团队的精神领袖。他直接统筹汽车业务的战略方向,尤其在技术研发、供应链整合和生态协同上深度介入。例如,2025 年 5 月,雷军通过职务调整(卸任小米之家执行董事)进一步聚焦汽车业务,将精力集中在智能驾驶技术突破和全球市场拓展上。
雷军的管理风格强调 “技术定调”,他通过飞书实时同步技术文档,建立 “CEO - 工程师” 直连通道,确保核心技术决策的高效性。例如,在自动驾驶团队重组时,他亲自推动从模块化开发转向端到端大模型技术路线,要求 2025 年内实现端到端智驾功能的全量交付。

二、核心高管:跨行业精英的协同


1. 于立国(副总裁)


  • 背景:原北汽极狐总裁,拥有 20 年汽车行业经验,主导过极狐阿尔法 T 等车型的量产。
  • 职责:2025 年 2 月,于立国的职责进一步扩大,分管智能制造部、工厂及体系运营部,直接向雷军汇报。他的核心任务是破解小米汽车的量产交付难题,例如通过优化工厂流程将 SU7 的周产量从 50 辆提升至 2000 辆。

2. 黄振宇(副总裁)


  • 背景:前麦格纳中国区高管,供应链管理专家。
  • 职责:负责供应链和质量管控,推动零部件国产化率从 60% 提升至 85%,并主导与宁德时代、比亚迪的电池合作,确保关键资源的稳定供应。

3. 于锴(产品部总经理)


  • 背景:小米早期员工,曾主导互联网业务转型。
  • 职责:从智能座舱研发转向产品定义,统筹 SU7 系列车型的迭代升级,例如在 2025 年推出 SU7 Ultra 时,他推动了 800V 碳化硅平台和端到端辅助驾驶的集成。

4. 刘黎(智能座舱与 App 部总经理)


  • 背景:原小米生态链产品负责人,熟悉用户交互设计。
  • 职责:领导智能座舱团队开发 HyperOS 车机系统,实现与小米智能家居的无缝联动,例如通过语音指令控制家中空调、窗帘等设备。

5. 叶航军(技术委员会主席)


  • 背景:小米技术委员会主席,自动驾驶团队负责人。
  • 职责:主导智能驾驶技术研发,2025 年将团队重组为 “端到端算法与功能部”,推动 L3 级自动驾驶的量产落地。他还从高通、英伟达挖角 30 名芯片工程师,优化感知算法的实时处理能力。

三、技术团队:全球化人才的深度融合


1. 自动驾驶团队


  • 规模:北京、上海、武汉三地团队合计约 1200 人,其中 70% 为硕博学历。
  • 核心人物
    • 崔宝秋(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原微软亚洲研究院首席研究员,负责 AI 技术在汽车领域的应用,例如训练 VLM 视觉大模型,提升暴雨天气下的识别准确率至 98%。
    • 张弛(深动科技联合创始人):主导端到端自动驾驶算法,实现 “车位到车位” 的导航功能,支持 ETC 通行、停车场寻位泊车等场景。


2. 设计与工程团队


  • 李田原(设计总监):原宝马 i 品牌外观设计师,主导 SU7 的溜背造型和无框车门设计,使其风阻系数低至 0.195Cd。
  • 胡峥楠(整车研发负责人):原吉利研究院院长,拥有 20 余年汽车研发经验,负责 SU7 的三电系统开发,确保电池健康度在 38 万公里后仍保持 97.3%。

四、供应链与制造:产研一体化的突破


1. 李肖爽(供应链负责人)


  • 背景:原中兴通讯副总裁,供应链管理专家。
  • 职责:通过 “灯塔工厂” 模式优化生产流程,将 SU7 的交付周期从 6 个月缩短至 3 个月,并建立 “零碳” 供应链体系,实现电池回收利用率 95%。

2. 季国伟(工厂总经理)


  • 背景:原北汽蓝谷麦格纳总经理,极狐阿尔法 T 量产负责人。
  • 职责:领导北京亦庄工厂的智能制造,2025 年二期工厂投产后,年产能将突破 30 万辆,支持 SU7、YU7 等车型的规模化交付。

五、组织架构的动态调整


2025 年,小米汽车进行了两次重大组织变革:
  1. 智能驾驶重组:将原有 “感知” 和 “规控” 部门合并为 “端到端算法与功能部”,专注于大模型技术的落地,目标年内实现城市领航辅助驾驶全国覆盖。
  2. 供应链集权:雷军直接接管供应链、智能制造、产品研发和智能座舱四大板块,建立扁平化管理模式,以应对订单排期至 6-7 个月的产能压力。

六、行业影响与挑战


小米汽车的核心团队展现出 “互联网基因 + 传统制造经验” 的独特优势,例如通过 “辅助驾驶终身免费” 策略提升用户粘性,同时以 240 亿元年研发投入(2024 年数据)推动技术迭代。然而,其面临的挑战也不容忽视:
  • 智能驾驶合规化:2025 年 5 月将 “智驾” 更名为 “辅助驾驶”,反映出对监管政策的响应,但可能影响品牌科技形象。
  • 供应链风险:尽管国产化率提升,但芯片短缺和电池原材料价格波动仍可能制约交付效率。

总结


小米汽车的核心团队以雷军为核心,通过跨行业人才的深度融合和组织架构的动态调整,正在加速从 “科技公司” 向 “智能汽车生态企业” 转型。其优势在于技术研发的快速迭代和生态协同能力,而挑战则在于平衡创新与合规、产能与质量的关系。随着 2025 年二期工厂投产和 L3 级自动驾驶的落地,小米汽车的团队实力将迎来更严峻的市场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