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核心产品:小米 SU7 系列
1. 车型与价格
- 标准版:后驱长续航智驾版,售价 21.59 万,CLTC 续航 700 公里。
- Pro 版:后驱超长续航高阶智驾 Pro 版,售价 24.59 万,续航 830 公里,搭载宁德时代磷酸铁锂电池。
- Max 版:四驱超长续航高阶智驾 Max 版,售价 29.99 万,续航 800 公里,零百加速 2.78 秒,搭载宁德时代三元锂电池。
- Ultra 版:2025 年 2 月推出,售价 52.99 万,搭载三电机系统,马力超 1500 匹,零百加速 1.98 秒,打破纽北赛道四门车纪录。
2. 技术亮点
- 三电系统:采用碳化硅 871V 高压平台,15 分钟补能 500 公里(800V 电压),小米自研超级电机 V6s 转速达 21000rpm。
- 智能驾驶:搭载 “Xiaomi Pilot” 全栈自研系统,支持城市 NOA(覆盖十城)、端到端代客泊车,AI 大模型优化交互体验。
- 智能座舱:骁龙 8295 芯片 + 小米澎湃 OS,五屏联动(16 英寸中控屏 + 56 英寸 HUD + 后排拓展屏),支持车家互联。
- 安全性能:中保研碰撞测试获 3G + 评级,C-NCAP 综合得分率 93.5%,80km/h 追尾测试中乘员舱完整。
二、市场表现与战略布局
1. 销量与交付
- 2024 年累计交付 13.7 万辆,2025 年 3 月单月交付 2.9 万辆,一季度总销量 7.59 万辆,位列新能源车型第五。
- 目标 2025 年交付 35 万辆,2026 年推出增程式 SUV,进一步拓展市场。
2. 充电网络
- 与蔚来、小鹏、理想合作,接入超 2.9 万根第三方充电桩,覆盖全国主要城市。
- 自建 600kW 液冷超充站,首批布局北京、上海、杭州,但尚未大规模铺开。
3. 供应链与合作伙伴
- 电池:宁德时代(三元锂)、比亚迪(磷酸铁锂)。
- 智能驾驶:禾赛科技激光雷达、纵目科技 ADS 系统。
- 核心零部件:一汽富维、奥联电子、哈工智能等 46 家 A 股上市公司。
三、争议与挑战
1. 质量与售后问题
- 交付初期频发驱动系统故障、智驾失灵等问题,部分车主因维修困难选择退车。
- 车险保费较高(Max 版首年约 8000 元),反映市场对其故障率的担忧。
2. 价格战与竞争压力
- SU7 Ultra 上市即降价 28.5 万元,引发行业震动,加剧与特斯拉、比亚迪等品牌的竞争。
- 2025 年新能源市场价格下探(如问界 M5 Ultra、小鹏 G6 改款),小米需持续优化成本。
3. 品牌定位与用户认知
- 部分消费者认为 SU7 设计 “借鉴” 保时捷 Taycan,且智能化体验与手机生态联动未达预期。
四、未来展望
小米汽车凭借高性价比(如 SU7 Ultra 万元 29 马力)和生态协同(小米澎湃 OS + 智能家居),已在 20-30 万元市场站稳脚跟。其核心挑战在于:
- 品控与口碑:需解决初期质量问题,提升用户长期满意度。
- 技术迭代:加速自研芯片、固态电池等核心技术落地。
- 全球化布局:借鉴特斯拉经验,拓展海外市场,尤其是欧洲和东南亚。
若能持续优化产品与服务,小米有望在 5 年内跻身中国新能源车企第一梯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