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米汽车生产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5-04-22 16:17:34 浏览2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小米汽车的生产布局已进入规模化扩张阶段,目前以北京为核心基地,同步推进武汉等新工厂建设,供应链体系覆盖电池、智能驾驶、核心零部件等关键领域,技术研发聚焦一体化压铸、超快充等创新方向。以下从生产现状、工厂布局、技术亮点、供应链协同及市场反馈等维度展开分析:

一、生产现状与产能爬坡


小米汽车目前以北京亦庄超级工厂为主要生产基地,一期工厂自 2024 年 4 月启动交付以来,产能持续提升。根据最新数据,2025 年第 16 周(4 月 14 日 - 20 日)小米 SU7 交付量达 7160 台,稳居新势力前三。尽管近期订单出现波动,但存量订单充足,生产处于满负荷运转状态。一期工厂通过优化产线流程,实际产能已超过设计产能(15 万辆 / 年),2024 年累计交付 136,854 辆,2025 年目标提升至 35 万台。
二期工厂(紧邻一期)于 2024 年 7 月启动建设,预计 2025 年 6 月竣工投产,投产后将新增 15 万辆年产能,总产能达 30 万辆 / 年。武汉工厂选址经开区通航产业园,占地约 2000 亩,计划 2026 年建成,目标支撑小米汽车百万辆年产能。

二、工厂布局与技术亮点


  1. 北京亦庄超级工厂
    • 生产工艺:引入全球最大的 9100 吨压铸岛集群,实现 72 合 1 一体化压铸后地板,减少 840 个焊点,车身减重 17%,生产效率提升 30%。
    • 智能化水平:冲压、压铸、车身等六大车间实现 100% 自动化,每 76 秒下线一台新车,配备超 700 台机器人及 AMR 视觉物流系统。
    • 核心技术
      • V8s 电机:最高转速 27,200rpm,功率 425kW,扭矩 600Nm,SU7 Ultra 搭载后轴双 V8s 电机,马力超 1500 匹。
      • 电池技术:SU7 采用 400V/800V 双平台,MAX 版搭载宁德时代麒麟电池,15 分钟补能 510km,CTB 技术实现电池与底盘一体化集成。


  2. 武汉工厂规划
    武汉工厂预计 2026 年投产,选址与小鹏、路特斯工厂相邻,形成产业集群效应。规划产能支撑小米汽车 2026 年百万辆目标,未来或引入东风马赫增程技术,降低运输成本并优化供应链布局。

三、供应链体系与合作伙伴


小米汽车构建了多元化供应链网络,覆盖电池、智能驾驶、核心零部件等领域:
  1. 电池与能源
    • 宁德时代供应三元锂电池(MAX 版),比亚迪弗迪电池提供磷酸铁锂电池(标准版),支持 800V 高压平台及 5.2C 超快充技术。
    • 自研泰坦合金结合 9100 吨压铸技术,提升车身刚性并降低维修成本。

  2. 智能驾驶与座舱
    • 英伟达 DRIVE Orin 芯片(算力 84TOPS)+ 禾赛激光雷达(高配版),支持端到端大模型算法,覆盖高速 NOA、城区领航等功能。
    • 德赛西威提供智能座舱域控制器,光庭信息开发智能座舱解决方案,支持人车家互联生态。

  3. 核心零部件
    • 汇川技术供应驱动电机,拓普集团提供空气悬架,模塑科技、华域汽车等供应车身及内饰部件。
    • 供应链管理采用 “投资 + 合作” 模式,通过小米智造基金投资近百家企业,覆盖电池材料、自动驾驶芯片等领域。


四、市场反馈与挑战


  1. 交付表现
    2025 年第 16 周 SU7 交付量 7160 台,标准版 / Pro 版 / Max 版交付周期分别为 47-50 周、45-48 周、42-45 周,用户需等待近一年。产能不足仍是主要瓶颈,二期工厂投产后有望缓解交付压力。
  2. 智能驾驶争议
    2025 年 3 月 SU7 高速事故引发公众对智能驾驶安全性的质疑。事故中车辆在 NOA 状态下检测到障碍物后减速,但驾驶员接管后仍发生碰撞。小米已提交第三方检测,承诺优化系统预警逻辑,并计划通过 OTA 升级强化静态障碍物识别能力。
  3. 用户运营创新
    上线 “安全分 Beta” 功能,通过算法评估驾驶行为,关联保险费率及 NOA 功能权限,事故率环比下降 37%,但引发隐私与评分机制争议。

五、未来规划与技术迭代


  1. 车型拓展
    2025 年计划推出首款 SUV 车型 YU7(轴距 3 米),定位 Model Y 竞品,搭载激光雷达及磷酸铁锂电池,预计 8 月上市。
    2026 年或推出四电机量产车,综合功率 2054 马力,剑指百万级豪车市场。
  2. 技术升级
    • 四电机独立驱动:支持 “原地掉头”“圆规转向” 等功能,功率超越比亚迪 “易四方” 技术。
    • 全主动悬架系统:响应速度比传统空气弹簧快 100 倍,支持 140mm 升降行程及 “原地起跳” 功能。

  3. 全球化布局
    计划在墨西哥、越南建设工厂,利用美墨加协定规避关税,同时推进东南亚市场拓展。

总结


小米汽车通过北京、武汉双基地布局,整合宁德时代、英伟达等头部供应商,在一体化压铸、超快充、智能驾驶等领域实现技术突破。尽管面临产能爬坡、智能驾驶信任危机等挑战,但其 “供应链整合 + 精准研发” 策略已初见成效。未来需在提升产能、强化技术可靠性及优化用户体验等方面持续发力,以实现 2026 年百万辆目标并巩固市场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