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功能特性:多场景覆盖与技术亮点
- 基础泊车能力
小米 SU7 全系支持自动泊车(APA)和遥控泊车(RPA),可识别垂直、侧方、斜列式车位,支持跨楼层泊车和狭窄车位泊出。例如,2025 年 3 月上线的漫游寻位泊车功能,可在停车场内自动搜索空车位并自主泊入,而极窄库位泊出功能则通过算法优化,辅助车辆从宽度不足 2.05 米的机械车位中安全退出。
- 端到端全场景智驾
2025 年 2 月推送的 Xiaomi HyperOS 1.5.5 版本引入端到端全场景智能驾驶(HAD),实现从停车位启动到目标停车场泊车的全程无缝衔接。该功能通过用户驾驶数据训练,在无高精地图依赖下优化轨迹规划,提升复杂城市场景的通行效率和安全性,例如应对无交通灯的丁字路口、潮汐车道等特殊场景。
- 硬件与算法协同
- 传感器配置:小米 SU7 Max/Ultra 搭载 27 个传感器,包括 1 颗激光雷达、12 颗超声波雷达、5 颗毫米波雷达和 9 颗摄像头,构建 360° 环境感知网络。
- 算力平台:采用 NVIDIA DRIVE Orin-X 芯片,支持每秒 254 万亿次运算,确保实时处理多源数据。
- 算法优化:通过端到端模型和 VLM(视觉语言模型)提升障碍物识别精度,例如在泊车时动态调整路径以避开临时障碍物。
二、用户体验:优势与争议
- 核心优势
- 泊车效率:在标准车位中,小米 SU7 的自动泊车平均耗时约 25 秒,支持 “较快” 模式下最高 23km/h 的巡航速度,显著优于部分竞品。
- 交互设计:通过语音助手 “小爱同学” 或手机 APP 实现一键唤醒泊车功能,支持车外确认式泊入(遮挡 B 柱摄像头或手机 APP 操作),提升便利性。
- 场景适应性:针对机械车位的特殊结构(如工字钢立柱、坡度),小米 SU7 通过厘米级路径规划和动态避障算法,可在 2.05 米宽的极限空间内完成泊车。
- 争议与故障
- 历史问题:2024 年 11 月,因云端服务偶发故障导致授时同步异常,部分 SU7 标准版车型出现自动泊车撞柱、撞墙事故,涉及 3 万余辆车。小米通过 OTA 升级修复了该问题,并承担全部维修费用及积分补偿。
- 用户反馈:部分车主反映倒车雷达在极端场景下(如低矮障碍物、金属链条)误判或延迟报警,需依赖人工干预。此外,高速智驾急减速、激光雷达偶发故障等问题也影响了用户对泊车功能的信任。
三、行业对比:与竞品的差异化竞争
- 硬件与功能对标
车型 传感器数量 泊车功能亮点 复杂场景表现 小米 SU7 Max 27 个 端到端全场景智驾、机械车位泊车 狭窄车位通过率约 85% 极氪 007 31 个 指尖泊车、断头路泊车 机械车位通过率 92% 问界 M9 Ultra 36 个 垂直窄车位 2 秒级泊车、代客泊车 行业首个通过第二档窄路测试 特斯拉 Model 3 8 个摄像头 标准车位稳定性高 复杂场景依赖人工干预
- 技术短板
小米在极端场景适应性(如无标线车位、动态障碍物)和泊车速度上与头部竞品存在差距。例如,问界 M9 Ultra 在垂直窄车位测试中以 2.8 秒创榜单纪录,而小米 SU7 Max 需约 4.5 秒;极氪 007 的 “指尖泊车” 可通过 3D 屏幕拖动车辆调整位置,而小米的交互仍依赖预设车位识别。
四、售后服务与用户权益
- 故障响应
针对泊车故障,小米提供免费维修、代步补贴(1500 积分 / 天)及车损补偿(最高 1 万积分)。例如,2024 年 11 月事故中,车主可选择维修或更换受损部件,但一体化车身结构导致部分配件无法更换,影响二手车残值。
- 软件迭代
通过 OTA 持续优化泊车功能,例如 2025 年 3 月升级后,SU7 Ultra 的泊车路径规划效率提升 30%,并新增 “泊车轨迹回放” 功能,帮助用户复盘操作。
- 服务网络
小米在全国 70 + 城市布局线下服务网点,提供免费道路救援、上门补胎及事故理赔垫付等服务,覆盖维修、保养、保险全流程。
五、未来优化方向
- 技术层面
- 传感器融合:加强激光雷达与视觉算法的协同,提升低光照、雨雪天气下的障碍物识别精度。
- 端到端模型:扩大用户数据训练规模,优化无图场景下的轨迹规划,例如提升 “记忆泊车” 的路径复用率。
- 用户体验
- 交互升级:引入 AR-HUD 泊车指引,将虚拟车位与实景结合,降低用户对屏幕的依赖。
- 安全冗余:在泊车过程中增加驾驶员注意力监测,当检测到分心时自动暂停功能。
- 生态整合
探索与停车场运营商合作,通过车 - 场协同(如接入停车场实时空位数据)提升漫游寻位效率,减少用户等待时间。
总结
小米汽车的泊车功能以 “高性价比硬件 + 快速迭代软件” 为核心竞争力,在基础场景中表现稳定,但在复杂环境下仍需向极氪、问界等头部品牌看齐。通过 OTA 升级和用户数据反馈,小米正逐步缩小技术差距,而售后服务的透明化与高效响应则是其赢得用户信任的关键。对于消费者而言,若主要在标准停车场使用,小米 SU7 的泊车功能已足够实用;若需频繁应对极端场景,建议优先考虑竞品或等待小米进一步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