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的产能布局呈现多元化、全球化的特点,覆盖智能手机、IoT 设备、汽车等多个领域,通过自有工厂与代工厂协同、供应链优化及区域化生产策略,形成了较强的生产能力。以下是具体分析:
一、智能手机产能:自有工厂与代工协同
1. 自有工厂:高端产能核心
- 北京昌平智能工厂:2024 年 2 月投产,年产能超千万台,专注高端旗舰机型(如小米 14 系列、小米 15 系列)。工厂采用全自研产线,96.8% 的组测包装备和 100% 的软件自研,实现 24 小时自动化生产,日均产能达 3 万台。
- 武汉智能家电工厂:2025 年 1 月封顶,2026 年量产,规划年产 600 万台空调,同时布局冰箱、洗衣机等 IoT 设备,进一步扩大大家电产能。
2. 代工厂合作:中低端产能主力
- 蓝思科技:独家代工小米 15 系列,承担 90% 的产能,包括面板玻璃、电池盖板、中框等精密零组件及整机组装,2025 年 Q1 小米 15 系列激活量同比增长 20%。
- 富士康:合作生产中低端机型,如 Redmi Note 系列,在印度、印尼等地的工厂实现本地化生产,2024 年小米在印度出货量达 2660 万台,占市场份额 17%。
3. 全球产能分布
- 印度:2024 年第四季度出货量 570 万台,市场份额 15%,与富士康合作的第二座工厂投产后,产能提升至每秒一部手机。
- 印尼:2017 年实现 100% 本土化生产,巴淡岛工厂主要供应东南亚市场。
- 泰国:政府积极邀请小米设立海外汽车工厂,利用当地成熟的供应链和政策支持,未来可能成为东南亚产能枢纽。
二、IoT 设备产能:全栈自研与生态扩张
1. 空调、冰箱、洗衣机
- 武汉工厂:2026 年投产后,空调年产能 600 万台,2024 年空调出货量已达 680 万台,同比增长 50%,线上零售额市占率 11.95%。
- 代工合作:冰箱、洗衣机等产品依赖代工厂,2024 年冰箱出货量 270 万台,洗衣机 190 万台,同比分别增长 30% 和 45%。
2. 智能穿戴与小家电
- 手环:小米手环 9 Active 等产品由生态链企业华米科技代工,2024 年出货量超 3000 万台,占全球智能手环市场份额 20%。
- 电视:与 TCL、冠捷等合作,2024 年出货量超 1200 万台,全球市场份额升至第五。
三、汽车产能:工厂扩建与供应链整合
1. 北京亦庄工厂
- 一期工厂:设计产能 15 万辆 / 年,2024 年交付 13.68 万辆小米 SU7,产能利用率超 200%,通过 “两班制” 生产提升至月产 2 万辆。
- 二期工厂:2025 年年中竣工,年产能目标 35 万辆,占地面积扩展至 105 公顷,采用自动化产线,聚焦 SU7 系列及未来车型。
2. 供应链策略
- 电池:宁德时代三元锂电池与襄阳弗迪磷酸铁锂电池双供应,确保续航与成本平衡。
- 自动驾驶:禾赛科技激光雷达、纵目科技 ADS 系统,投资 Deep Motion 等企业强化技术整合。
四、供应链管理:风险应对与效率提升
1. 库存优化
- 2024 年库存周转天数降至 45 天(2023 年为 52 天),通过大数据预测需求,减少零部件积压。
- 2023 年曾面临高通 / 联发科处理器库存积压问题,但 2024 年通过促销和渠道优化逐步消化。
2. 供应商协同
- 与宁德时代、富士康等建立长期合作,实施 “投资 + 孵化” 模式,布局电池、底盘等核心领域。
- 加入 RBA(负责任商业联盟),推动供应商 ESG 合规,强化劳工权益与环保标准。
3. 区域化生产
- 印度、印尼等地实现本地化生产,降低关税与物流成本,2024 年印度产手机出口至尼泊尔、阿联酋等国。
五、未来挑战与规划
1. 产能瓶颈
- 小米汽车 SU7 Ultra 因高端零部件供应和生产线调整,交付周期长达 27-30 周,2025 年 35 万辆目标需依赖二期工厂投产。
- 智能手机高端化导致产能分配失衡,小米 15 系列 90% 依赖代工,自有工厂产能集中于旗舰机型。
2. 市场波动
- 2025 年全球智能手机市场预计仅增长 1.5%,小米需通过性价比与高端化并行策略维持份额。
- 印度市场竞争加剧,vivo、三星挤压份额,需加速平板等新品本地化生产。
3. 技术投入
- 自研芯片计划推迟至 2026 年,短期内仍依赖高通 / 联发科,需平衡成本与性能。
- 汽车领域加码自动驾驶与 AI 技术,计划 2025 年推出 SU7 Ultra 等高端车型,挑战特斯拉。
总结
小米通过 “自有工厂 + 代工” 双模式、区域化产能布局及供应链深度整合,构建了覆盖多品类的产能体系。然而,高端化转型、市场竞争加剧及技术研发投入仍是其未来产能管理的核心挑战。随着武汉工厂、泰国工厂等新项目落地,小米有望进一步巩固全球供应链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