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自主生产体系的建立
- 工厂建设与产能
小米汽车超级工厂于 2021 年 11 月正式落户北京经开区,分两期建设。一期工厂占地面积 72 万平方米,2023 年竣工,2024 年 3 月正式投产,年产能 15 万辆;二期工厂于 2024 年 7 月启动建设,预计 2025 年 6 月完工,两期总产能达 30 万辆。工厂设有压铸、冲压、车身、涂装、总装、电池六大车间,关键工艺 100% 自动化,每小时可生产约 40 辆小米 SU7,每 76 秒下线一台新车。
- 独立造车资质
2024 年 7 月,小米通过工信部审批获得独立造车资质,生产企业名称由 “北京汽车集团越野车有限公司” 变更为 “小米汽车科技有限公司”。这一资质的取得仅用了 3 年时间,远快于蔚来、小鹏等新势力车企,主要得益于小米 SU7 在 2024 年 3-6 月累计交付超 3 万辆,满足了代工条款中 “两年内销售超 3 万辆” 的要求。
二、技术与供应链的自主化
- 核心技术自研
小米汽车坚持全栈自研,投入超 240 亿元研发资金,覆盖电驱、电池、智能驾驶、智能座舱等领域。例如,小米 SU7 搭载自研的 “泰坦合金” 一体化压铸技术,采用 9100 吨压铸岛集群,车身零部件集成度提升 70%;电池方面,与宁德时代、比亚迪合作开发高能量密度电池,并首创电芯倒置技术以提升安全性。
- 供应链整合
小米汽车 70% 的零部件来自京津冀产业链,带动区域智能制造升级。核心供应商包括宁德时代(三元锂电池)、比亚迪(磷酸铁锂电池)、汇川技术(驱动电机)、博世(ABS 系统)等,覆盖电池、电机、电控、智能驾驶等关键环节。
三、车型生产与代工历史
- 首款车型 SU7
小米 SU7 于 2024 年 3 月发布,4 月启动交付,截至 2025 年 3 月累计锁单量超 24.8 万辆。该车型由北京亦庄一期工厂自主生产,采用 800V 高压平台,支持 15 分钟充电续航 510 公里,零百加速 2.78 秒,风阻系数低至 0.195,定位 C 级豪华纯电轿车。
- 第二款车型 YU7
小米 YU7 为中大型 SUV,2025 年 6-7 月上市,定位增程式电动车型。该车型在小米汽车二期工厂试生产,预计年产量 15 万辆,主打家庭用户市场,续航里程达 770 公里(CLTC 工况)。
- 代工合作的阶段性尝试
早期因资质问题,小米 SU7 曾短暂由北汽集团越野车有限公司代工(2023 年 11 月工信部公告显示生产企业为北汽),但随着 2024 年 7 月独立资质获批,代工合作终止。此前与江淮、长城等车企的代工传闻均未落地,小米最终选择自建工厂实现完全自主生产。
四、未来战略布局
小米计划在 2025 年推出第二代技术平台,进一步提升智能化水平,并加速全球市场扩张。除北京工厂外,小米还在上海临港布局研发中心,未来可能在海外建设生产基地。雷军曾表示,小米汽车的目标是通过 15-20 年努力进入全球车企前五,其核心竞争力在于 “科技生态 + 制造能力” 的双重优势。
综上,小米汽车的制造商以自主生产为主,通过自建工厂、自研技术和整合供应链,实现了从代工到全产业链掌控的转型,这一模式为其快速规模化生产和技术迭代提供了坚实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