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米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5-04-30 06:55:15 浏览2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小米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小米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简称 “小米汽车”)是小米集团旗下专注于智能电动汽车研发、生产与销售的全资子公司,成立于 2021 年 9 月,注册资本 100 亿元,法定代表人为雷军。公司总部位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主要业务包括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智能驾驶技术研发、生态互联服务等。

一、核心业务与发展历程


1. 产品矩阵与市场表现


  • 首款车型小米 SU7:2024 年 3 月正式上市的纯电动轿车,定位 C 级高性能生态科技车型,售价 21.59 万 - 29.99 万元。搭载 800V 碳化硅高压平台、CTB 电池一体化技术(电池包厚度仅 120mm),CLTC 续航最高达 800 公里,电驱系统采用小米超级电机 V6s(功率密度 6.78kW/kg,超越特斯拉 Model S Plaid)。2024 年累计交付 13.68 万辆,2025 年 3 月单月交付 2.92 万辆,连续 5 个月位居中大型车销量榜首。
  • 第二款车型 YU7:2025 年 6-7 月上市的中大型纯电 SUV,售价 23 万 - 30 万元,搭载双电机系统(综合功率 508kW,零百加速 3 秒),CLTC 续航 820 公里,配备 PHUD 景深式抬头显示、澎湃 OS 智舱系统及激光雷达,支持高速领航和全场景自动泊车。
  • 未来规划:2025 年计划推出性能版 SU7 Ultra(售价 52.99 万元,零百加速 1.98 秒),并启动第三款车型 N3(增程式 SUV)的研发,目标全年交付 35 万辆,2026 年产能规划超 50 万辆。

2. 技术研发与创新


  • 电驱技术:已量产 V6(400V)、V6s(800V)电机,2025 年将推出 V8s 电机(峰值转速 27200rpm,功率密度 10.14kW/kg),实验室预研电机转速突破 35000rpm。
  • 电池与热管理:采用宁德时代三元锂电池和比亚迪磷酸铁锂电池,自研 800V 高压平台支持 5 分钟充电续航 200 公里,冬季低温续航保持率提升 20%。
  • 智能驾驶:Xiaomi Pilot 系统搭载双 Orin-X 芯片(算力 508TOPS),采用 BEV+Transformer + 占用网络算法,2025 年底计划覆盖 100 城城市 NOA 功能。
  • 智能座舱:基于 HyperOS 系统,支持五屏联动(16.1 英寸中控屏 + 56 英寸 W-HUD)、车家互联及米家设备即插即用,开机速度 1.49 秒,OTA 升级仅需 3 分钟。

二、供应链与合作伙伴


1. 核心供应商


  • 电池:宁德时代(三元锂电池)、比亚迪(磷酸铁锂电池)。
  • 电机:汇川技术(驱动电机)、联合汽车电子(电控模块)。
  • 智能座舱:光庭信息(解决方案)、蓝思科技(中控屏)、高通(骁龙 8295 芯片)。
  • 零部件:拓普集团(空气悬架)、华域汽车(车身结构件)、保隆科技(胎压监测)。

2. 战略合作


  • 代工生产:与北汽越野车合作生产 SU7,武汉工厂扩建项目(年产能 30 万辆)预计 2025 年底官宣。
  • 技术合作:与华为联合开发智能座舱,与英特尔合作自动驾驶算法,与宁德时代共建电池实验室。
  • 生态协同:与蔚来、哪吒汽车等新势力品牌共享换电网络,与小米生态链企业(如石头科技、九号公司)探索智能出行场景融合。

三、财务与产能布局


1. 资金投入


  • 截至 2024 年底,小米汽车累计投入约 300 亿元,其中 2024 年研发费用 67 亿元,汽车业务收入 328 亿元,亏损约 33 亿元。
  • 雷军计划十年内投资 100 亿美元,2025 年汽车业务收入目标 1250 亿元,净利润贡献或达 400 亿元。

2. 产能建设


  • 北京工厂:一期年产能 15 万辆(2023 年投产),二期年产能 15 万辆(2025 年 6 月竣工),当前实际产能利用率超 200%。
  • 武汉工厂:规划年产能 30 万辆,2025 年 5 月启动焊接生产线扩建,预计 2026 年投产。

四、市场竞争与战略定位


1. 核心优势


  • 性价比:SU7 起售价 21.59 万元,比同级别特斯拉 Model 3 低约 10 万元,2025 年推出 2 年免息贷款、置换补贴等政策,实际购车成本可降至 17.8 万元。
  • 生态壁垒:HyperOS 系统连接超 9 亿台小米设备,用户日均使用时长超苹果生态 30%,互联网服务收入占比预计 2027 年达 40%。
  • 技术储备:专利申请量连续三年位居中国车企前三,2025 年计划申请自动驾驶相关专利超 2000 件。

2. 挑战与风险


  • 产能瓶颈:SU7 订单积压超 12 万辆,武汉工厂投产前产能缺口或达 6 万辆,需通过三班倒、设备超频运转缓解压力。
  • 盈利压力:2024 年汽车业务毛利率仅 8.2%,需通过规模效应(2025 年目标交付 35 万辆)提升至 28%。
  • 竞争加剧:比亚迪汉 EV、极氪 001 等竞品降价施压,特斯拉 Model 3 焕新版(预计 2025 年上市)或进一步分流市场份额。

五、未来展望


小米汽车以 “技术 × 制造 × 生态” 为核心战略,计划 2030 年前进入全球车企前五。短期聚焦产能提升(北京二期、武汉工厂)和车型迭代(YU7、SU7 Ultra),中期布局 L4 级自动驾驶和电池自研,长期目标构建 “人车家全生态” 闭环。若 2025 年交付量达 50 万辆、毛利率突破 28%,其估值逻辑将从 “硬件厂商” 向 “科技巨头” 切换,市值有望突破 5 万亿港元。
小米汽车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