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的注册公司体系以小米汽车有限公司为核心,同时涉及多家关联子公司,形成多层次的业务布局。以下是关键信息梳理:
一、核心注册实体:小米汽车有限公司
1. 基础信息
- 成立时间:2021 年 9 月 1 日。
- 注册资本:100 亿元人民币,由小米集团全额认缴。
- 法定代表人:雷军(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 CEO)。
- 注册地址:北京市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科创十街 15 号院 5 号楼 8 层 816 室。
- 经营范围:涵盖新能源车整车制造、汽车零部件研发、技术进出口等。
2. 股权结构
- 全资控股:由香港公司Xiaomi EV Limited 100% 持股,后者由开曼群岛注册的Xiaomi EV, Inc控制。
- 实际控制人:雷军通过小米集团的同股不同权架构(AB 股)掌握最终控制权。
3. 法律状态
- 存续状态:截至 2025 年 3 月,公司处于正常运营状态,无重大经营异常或行政处罚。
- 司法案件:2025 年 2 月涉及一起假冒注册商标罪开庭公告(案号:(2025)苏 02 刑申 5 号),具体细节未公开,暂未影响公司核心业务。
二、关联子公司:小米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1. 成立背景
- 成立时间:2021 年 11 月 18 日,较小米汽车有限公司晚 2 个月。
- 注册资本:10 亿元人民币,实缴资本 6.657 亿元。
- 注册地址:与小米汽车有限公司同处北京经开区同一栋大楼(6 层),但业务独立。
2. 业务定位
- 实际运营主体:负责小米汽车的技术研发、供应链管理及生产制造,2022 年参保人数达 1219 人,远高于小米汽车有限公司。
- 对外投资:持有时代动力北京时代动力电池有限公司5% 股权,布局电池供应链。
- 分支机构:在上海设立分公司,专注于自动驾驶、智能座舱等技术研发。
3. 股权关系
- 全资控股:由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雷军持股 77.8%)100% 控股,最终通过协议控制与小米集团关联。
三、注册公司的战略意义
1. 资本与责任绑定
- 高注册资本:100 亿元的注册资本体现小米造车的决心,雷军作为法定代表人需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强化市场信心。
- 资金保障:小米集团 2023 年财报显示,其现金储备超 1300 亿元,为汽车业务提供持续支持。
2. 法律架构设计
- 离岸控股:通过香港和开曼公司控股,便于未来独立融资或上市,同时优化税务安排。
- 业务拆分:将运营主体(小米汽车科技有限公司)与资本主体(小米汽车有限公司)分离,降低风险传导。
3. 产业链布局
- 投资生态:截至 2021 年 9 月,小米已投资 62 家汽车产业链企业,涵盖自动驾驶、电池、智能座舱等领域。
- 工厂建设:北京经开区工厂分两期建设,总产能 30 万辆 / 年,2024 年 3 月一期工厂投产,2025 年 6 月二期竣工。
四、最新动态(截至 2025 年 4 月)
1. 产品进展
- 首款车型:小米 SU7 于 2024 年 3 月上市,2025 年 2 月推出顶配版 SU7 Ultra,售价 52.99 万元起,累计锁单超 24.8 万辆。
- 技术突破:搭载 800V 快充、全栈自研自动驾驶技术,获 2025 年德国 iF 设计五项大奖。
2. 市场扩张
- 销售网络:在中国 65 城设有 235 家门店,覆盖 75 城,计划 2025 年新增至 300 家。
- 国际布局:尚未明确海外建厂计划,但已在东南亚、欧洲市场调研。
五、风险与挑战
1. 法律纠纷
- 商标争议:2024 年 7 月,小艾汽车指控小米 SU7 搭载的 “小艾同学” 车机系统侵犯其商标权,案件仍在审理中。
- 数据合规:2025 年 3 月小米 SU7 事故中,因公开事故数据引发隐私争议,需平衡数据透明与用户权益。
2. 市场竞争
- 价格战压力:新能源汽车行业内卷加剧,小米 SU7 面临比亚迪、特斯拉等品牌的直接竞争。
- 供应链风险:依赖宁德时代、比亚迪等供应商,需应对电池产能波动。
总结
小米汽车的注册公司体系以小米汽车有限公司为资本主体,小米汽车科技有限公司为运营核心,通过离岸架构和业务拆分实现风险隔离与战略灵活性。尽管面临法律纠纷和市场竞争,小米凭借高资本投入、生态链优势及技术自研能力,已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占据一席之地。未来需关注其产能爬坡、国际化进展及法律风险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