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 SU7 的内饰设计以科技感与人性化体验为核心,结合材质升级与细节优化,打造出兼具豪华感与实用性的驾乘空间。以下是基于最新信息的详细解析:
一、设计理念与空间布局
SU7 的内饰以内弧特征为设计主轴,通过环绕式座舱和悬浮仪表台营造开阔通透的空间感。门板纵向结构与座椅弧度均贴合人体工学,例如座椅腰托高度设定为 135mm,贴合中国人脊柱曲线,搭配三明治结构坐垫(3D-Mesh 网状层 + 记忆海绵 + 高密度 PU),兼顾短途柔软与长途支撑。悬浮仪表台集成出风口与屏幕,压缩部件体积以释放更多腿部空间,配合 5.35㎡超大玻璃面积,实现物理与心理的双重空间延展。
二、材质与工艺升级
2025 年新增的米灰色内饰采用 Nappa 真皮材质,触感细腻且耐磨,限时赠送价值 8000 元的真皮座椅升级,覆盖座椅打孔区域及门板饰板。与早期仿麂皮相比,新款皮质材料更易清洁,主驾座椅填充进一步软化,后排坐垫加长以提升腿部支撑。此外,仪表台和四门饰板从仿麂皮升级为皮质包裹,质感与实用性双提升。
三、科技配置与交互体验
- 智能座舱核心:16.1 英寸 3K 中控屏搭载骁龙 8295 芯片,支持分屏操作、语音深度控车及多设备无感连接,界面逻辑与小米手机高度一致,学习成本低。副驾可通过下拉屏幕右侧呼出专属菜单,独立调节座椅、空调等功能。
- 物理按键保留:精选温度、风量、电动尾翼、空气悬架四个高频功能为实体按键,操作方向与直觉一致(如向上拨升温、向下拨减风速),支持盲操提升安全性。
- 多屏联动系统:7.1 英寸可翻转仪表屏与 56 英寸 HUD 形成科技驾驶轴线,HUD 投射导航、车速等信息,减少视线偏移;仪表屏在启动时自动翻转,增强仪式感。
- 生态互联:支持小米妙享跨设备流转,手机、平板、智能家居无缝联动。例如,后排 Pad 支架可安装 11 英寸 iPad 或小米 Pad,通过拓展屏 App 实现控车功能。
四、座椅功能与舒适性
- 全系标配:前排座椅加热 / 通风(吸风式)、12 向电动调节(主驾)+6 向调节(副驾),Max 版额外配备主动侧翼支撑,过弯时气囊充气提供侧向支撑。
- 细节优化:主驾座椅填充软化后长途驾驶更舒适,后排坐垫加长虽对高个子提升有限,但改善了娇小乘客的腿部支撑。头枕音响支持导航 / 通话独立发声,不干扰车内音乐。
五、储物与人性化设计
- 灵活储物:中控台采用中空设计,可容纳随身大件物品,内置隐藏挂钩、眼镜盒、应急手电收纳位;前备厢 105L + 后备厢 517L,容积优于多数竞品。
- 便利配置:双 50W 无线充电带下车提醒功能,后视镜 Type-C 接口适配现代设备,四门雨伞槽、车载冰箱(创始版标配)等细节彰显人性化。
六、用户反馈与口碑
- 智能体验:小爱同学语音助手支持连续对话、可见即可说,覆盖调座椅、控家电等场景,尤其受家庭用户欢迎。
- 耐用性:Nappa 真皮座椅抗污性强,大体重乘客使用后凹陷可自行恢复,长期使用仍保持质感。
- 操控与空间:运动座椅支撑性获好评,转弯半径 5.7m 灵活易控,前后排空间宽敞,玻璃天幕隔热效果显著。
总结
小米 SU7 的内饰在保持科技基因的同时,通过材质升级、细节优化和生态互联,实现了豪华感与实用性的平衡。2025 年新增的米灰色 Nappa 真皮内饰与座椅舒适性改进,进一步巩固了其在智能电动轿车中的竞争力。无论是追求驾驶乐趣的科技爱好者,还是注重家庭出行的用户,SU7 的内饰设计都能提供贴合需求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