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官方命名体系
- 基础辅助驾驶系统
入门级车型搭载的基础辅助驾驶功能统一称为 "小米智能驾驶辅助系统",覆盖自适应巡航(ACC)、车道保持(LCC)、自动泊车等基础功能。该名称遵循工信部 2025 年新规要求,避免使用 "智驾" 等易混淆术语,统一归类为 "组合辅助驾驶"。
- 高阶智驾系统
- Xiaomi Pilot:2024 年 3 月小米 SU7 上市时推出的首款量产智驾方案,分为 Pro 和 Max 两个版本。其中:
- Xiaomi Pilot Pro:搭载 1 颗激光雷达、11 颗摄像头、3 颗毫米波雷达,算力 254TOPS,支持高速 NOA、自动变道等功能。
- Xiaomi Pilot Max:双 Orin 芯片算力 508TOPS,新增城市领航(City NOA)功能,2024 年 5 月通过 OTA 实现端到端代客泊车。
- Hyper Autonomous Driving (HAD):2024 年 11 月广州车展发布的端到端全场景智驾系统,2025 年 2 月全量推送。该系统整合 BEV+Transformer + 占用网络架构,支持从停车位启动到目标车位泊入的全程无缝衔接,覆盖高速、城市道路及停车场场景,轨迹规划更拟人化,夜间障碍物识别率提升至 99%。
- Xiaomi Pilot:2024 年 3 月小米 SU7 上市时推出的首款量产智驾方案,分为 Pro 和 Max 两个版本。其中:
二、技术架构与核心突破
- 端到端大模型
HAD 系统采用自研的端到端感知决策大模型,将传统智驾的感知、预测、规划模块合并为单一神经网络,直接输出行驶轨迹。实测数据显示,其通行效率较行业均值提升 20%,极端天气下的轨迹平滑度优化 30%。
- 多模态融合感知
- 硬件层面:SU7 Ultra 搭载禾赛 AT128 激光雷达(探测距离 300 米)、12 颗超声波雷达、11 颗高清摄像头(含 4 颗 Orin 芯片),构建 360° 无死角感知体系。
- 算法层面:引入 VLM 视觉语言大模型,可识别施工路段、坑洼路面等复杂场景,并通过语音与用户交互。
- 安全冗余设计
针对 2025 年 3 月高速事故暴露的问题,小米在 HAD 系统中新增 "1000 公里安全里程解锁" 机制,要求用户先通过基础功能积累驾驶经验。同时强化电池热失控防护,碰撞后车门自动解锁时间缩短至 0.5 秒。
三、行业定位与市场表现
- 技术对标
小米将 HAD 系统定位为 "行业第一梯队",宣称其端到端技术在泊车精度(5cm)、代客泊车速度(23km/h)等指标上超越特斯拉 FSD,夜间静态障碍物识别率达 99.2%。
- 用户反馈
截至 2025 年 4 月,小米 SU7 智驾功能活跃率超 80%,但部分用户反馈在复杂路况下存在 "决策保守" 问题。例如,遇到需交替通行的拥堵路段时,系统换道意愿较低,被戏称 "智驾有点怂"。
- 政策适配
遵循工信部 2025 年 4 月新规,小米在宣传中已停止使用 "自动驾驶"" 智驾 "等术语,转而采用"L2 级组合辅助驾驶 ""端到端全场景领航" 等表述,并明确标注功能边界。
四、未来规划
小米计划 2025 年将 HAD 系统扩展至 SUV 车型 YU7,并在 2026 年前实现全国 300 城的城市领航覆盖。同时,第三代超级电机(35000 转)和固态电池技术将进一步提升智驾系统的硬件支撑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