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米智驾是什么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5-05-01 01:35:38 浏览4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小米智驾(Xiaomi HAD)是小米汽车自主研发的端到端全场景智能驾驶系统,旨在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从停车位到停车位的无缝衔接驾驶体验。以下是其核心信息的详细解析:

一、技术架构与功能特点


  1. 端到端大模型架构
    小米 HAD 采用深度神经网络建模,将感知、预测、规划三大环节整合为单一模型,直接通过原始传感器数据生成最终驾驶轨迹。这种架构减少了传统模块化方案的信息传递延迟,提升了决策效率和系统鲁棒性。例如,在遇到行人突然出现或障碍物时,系统能迅速生成绕行路径,保持车道中央行驶。
  2. 视觉语言大模型(VLM)
    引入 VLM 技术后,系统可识别复杂场景(如施工路段、丁字路口),并通过语音与用户交互。实测显示,HAD 能识别路牌文字、动物(如路边的狗)并发出提醒,甚至在无图区域通过用户驾驶数据训练实现拟人化轨迹规划,急加速和急刹车明显减少。
  3. 全场景覆盖
    • 高速场景:支持自动变道、超车、上下匝道,最高时速 135km/h,AEB 功能可识别车辆、行人、二轮车。
    • 城市道路:2025 年 2 月全量推送后,支持城区路口通行、无保护左转等,但复杂场景接管率较高。
    • 泊车场景:实现车位到车位的代客泊车,支持记忆泊车、跨层泊车及漫游寻位(车位被占时自动寻找新车位)。


二、硬件配置与车型差异


小米 SU7 系列根据车型版本提供不同智驾硬件:
  • 标准版(SU7 后驱标准长续航智驾版)
    传感器:9 颗摄像头、1 颗毫米波雷达、12 颗超声波雷达,无激光雷达。
    计算平台:1 颗英伟达 Orin N 芯片(算力 84TOPS)。
    功能限制:仅支持高速 NOA、基础泊车辅助。
  • 高阶版(SU7 Max/Ultra)
    传感器:11 颗摄像头(增加 2 颗侧视)、5 颗毫米波雷达、1 颗激光雷达(车顶)。
    计算平台:2 颗英伟达 Orin 芯片(总算力 508TOPS)。
    功能:支持端到端全场景智驾、城市 NOA 及 L3 级自动驾驶(2025 年计划落地)。

三、市场定位与用户体验


  1. 价格与订阅服务
    小米 SU7 标准版起售价 21.59 万元,Ultra 版顶配 29.99 万元。HAD 功能需订阅服务,预计年费 3800 元,用户需完成 1000 公里安全智驾里程(含 ACC/LCC/ 高速 NOA)方可启用。
  2. 生态整合
    依托小米澎湃 OS 连接超 10 亿台设备,实现 “人车家全生态” 联动。例如,车辆可与手机、智能家居设备无缝交互,用户可通过手机远程控制车辆或查看实时路况。
  3. 用户反馈
    • 优势:高速领航稳定,自动泊车效率高(地库泊车最高时速 23 公里 / 小时),驾驶风格拟人化。
    • 不足:复杂场景(如施工路段、窄路会车)接管率较高,部分用户反映超车决策犹豫、匝道通行不够流畅。


四、安全与争议


  1. 技术局限性
    小米 HAD 目前属于 L2 级辅助驾驶,需驾驶员全程监控。2025 年 3 月安徽德上高速事故中,SU7 标准版(纯视觉方案)因未及时识别施工路障,导致碰撞起火,暴露了系统在极端场景下的感知不足(如临时障碍物识别能力有限)。
  2. 安全机制
    • 硬件冗余:高阶版配备激光雷达,提升夜间及复杂环境感知能力。
    • 用户教育:小米推出 “小米智驾学堂”,要求用户通过培训掌握功能边界,但实际交付中培训内容较为基础。


五、行业竞争与未来规划


  1. 市场地位
    在 2025 年智驾排名中,小米 HAD 位于第二梯队,落后于华为、比亚迪等,但硬件配置和生态整合能力较强。与小鹏、理想相比,其端到端架构和成本控制更具优势,但云端算力和复杂场景处理仍有差距。
  2. 技术路线图
    • 2025 年目标:站稳智驾第一阵营,推出 L3 级自动驾驶,实现全国城市 NOA 覆盖。
    • 长期规划:持续优化端到端模型,提升无图场景泛化能力,探索车路协同(V2X)技术。


总结


小米智驾(Xiaomi HAD)以端到端大模型为核心,通过硬件分层配置和生态整合,为用户提供从高速到泊车的全场景辅助驾驶体验。尽管在复杂场景和安全冗余上仍有提升空间,但其技术创新和性价比定位使其成为智能驾驶领域的重要参与者。用户需注意,当前功能仍属辅助驾驶范畴,安全驾驶的核心责任在于驾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