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技术能力:硬件堆料与算法迭代的双重探索
- 硬件配置:激光雷达与多传感器融合
小米 SU7 Ultra 等高端车型配备了 128 线激光雷达、11 颗高清摄像头、3 颗毫米波雷达和 12 颗超声波雷达,结合双 NVIDIA Orin 芯片,总算力达 11.45EFLOPS。这种配置在行业内处于第一梯队,尤其在障碍物识别精度和夜间场景表现上优于纯视觉方案。例如,激光雷达可探测 200 米外的障碍物,雨雾天气下的识别率仍能保持 99.7%。
对比参考:特斯拉 FSD 中国版因数据本地化限制,夜间复杂场景识别精度下降 30%,而华为 ADS 3.0 通过激光雷达 + 视觉融合,在深圳华强北路段的接管率仅为 0.2 次 / 百公里,优于特斯拉的 1.8 次。
- 算法优化:无图方案与端到端模型
小米智驾采用 “无图城市 NOA” 技术,通过超分辨率占用网络和时空联合多轨迹评估算法,实现全国范围的复杂路口通行、灵活绕行和小路通行。2025 年 2 月的 OTA 升级新增环岛通行、ETC 辅助等功能,轨迹规划更拟人化,急加速和急刹车减少。但部分用户反馈,城区智驾在极端场景(如施工路障、异形障碍物)的决策仍存在延迟,夜间低照度环境下纯视觉方案(如 SU7 标准版)的识别能力显著下降。
二、用户体验:场景覆盖与人性化设计的平衡
- 全场景智驾:从车位到车位的无缝衔接
Xiaomi HAD 支持从停车位启动到目标停车场的全程智驾,包括自动泊车、高速 NOA 和城市领航。用户实测显示,自动泊车误差控制在 5cm 以内,能识别地锁状态并自动熄火。在上海南北高架等复杂路段,变道成功率达 91%,优于人类司机平均水平。
- 人性化细节:舒适性与交互优化
系统在应对加塞车辆时采用 “渐进式刹车”(减速度≤0.3g),避免急刹不适;过减速带时主动降速至 20km/h,提升乘坐体验。智能双表盘与小爱同学联动升级,支持多指令语音交互,响应速度和准确率表现优秀。
- 短板与争议
- 环境依赖:暴雨、大雪等恶劣天气下,激光雷达和摄像头感知能力下降,导致跟车距离拉大、速度降低。
- 网络依赖:部分高阶功能(如高速 NOA)需网络支持,地下停车场信号差时可能失效。
- 过度依赖风险:用户长期使用智驾后警惕性下降,曾出现因分心导致的接管不及时案例。
三、安全表现:事故暴露的技术边界与改进措施
- 典型事故分析
- 高速误识别:2025 年 3 月,小米 SU7 标准版在高速 NOA 模式下因误判障碍物急减速,导致后车追尾。事故车辆未配备激光雷达,纯视觉方案在夜间低照度环境下对施工路障识别失败。
- 自动泊车故障:2024 年 11 月,70 余辆 SU7 因软件 BUG 导致自动泊车碰撞,小米召回 3 万余辆车并承担维修费用。
- 极端事故:2025 年 3 月,SU7 标准版在高速施工路段因 AEB(自动紧急制动)未触发,导致碰撞后爆燃,造成 3 人死亡。事故暴露了纯视觉方案对异形障碍物的识别缺陷,以及人机协同设计的不足(系统仅预留 2 秒接管时间,而人类平均需 2.3 秒)。
- 改进与升级
- 硬件迭代:计划 2025 年 Q3 推出搭载激光雷达的 SU7 Max 版,采用 “纯视觉 + 激光雷达” 融合方案,提升夜间复杂场景识别能力。
- 算法优化:借鉴特斯拉 FSD 的端到端训练模式,利用用户数据优化障碍物识别模型,缩短应急反应时间。
- 生态协同:与百度 Apollo 合作高精地图,参与智慧城市试点,通过 V2X 技术获取施工路段预警信息。
四、市场定位:价格分层与功能普惠
- 车型与配置差异
- Pro 版:纯视觉方案,支持高速 NOA 和基础自动泊车,起售价 24.59 万元。
- Max 版:配备激光雷达,城市 NOA 功能更优,起售价 29.99 万元。
- Ultra 版:三电机 + 激光雷达,算力达 11.45EFLOPS,售价 52.99 万元,主打高端市场。
- 性价比策略
小米通过 “智驾平权” 将高速 NOA 功能标配到 21.59 万元的入门车型,与华为、小鹏等品牌形成竞争。例如,华为 ADS 3.0 订阅费降至 199 元 / 月,而小米 SU7 Max 版的硬件成本通过规模化量产压缩至万元内。
五、未来潜力:技术预研与行业竞争
- 技术储备
小米已预研全主动悬架、四电机系统、48V 线控制动等技术,计划应用于下一代车型。其中,全主动悬架支持 “魔毯” 功能和原地跳舞,四电机系统可实现原地掉头,为完全自动驾驶铺路。
- 行业挑战
- 数据闭环:国内厂商日均新增 7200 万公里真实路况数据(如华为),而特斯拉因数据跨境限制,本土化迭代效率较低。
- 政策合规:北京市 2025 年实施的《自动驾驶汽车条例》要求车企与路侧基础设施数据互通,华为等企业已布局车路云协同,小米需加快生态整合。
- 用户信任:智驾事故导致用户付费意愿下降,2025 年高阶智驾付费率从 72% 降至 58%,小米需通过安全冗余设计(如机械应急拉手、电芯倒置技术)重建信任。
总结:优势与风险并存的行业新玩家
小米智驾凭借硬件堆料和 OTA 迭代,在高速领航、自动泊车等场景表现亮眼,但极端场景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仍需提升。与特斯拉、华为等对手相比,小米在性价比和本土化适配(如方言交互、复杂路况优化)上有优势,但数据积累和算法成熟度仍存差距。对于消费者,选择小米智驾需权衡功能便利性与潜在风险,建议优先选择搭载激光雷达的 Max 版,并保持驾驶警惕。未来,小米若能在数据闭环、生态协同和安全冗余上持续突破,有望跻身智驾第一阵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