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硬件架构:传感器与算力的差异化布局
小米 SU7 根据车型版本采用了双硬件方案:
- 标准版(21.59 万):搭载 1 颗 Orin 芯片(算力 84TOPS),无激光雷达,依赖纯视觉方案(11 颗摄像头 + 3 颗毫米波雷达 + 12 颗超声波雷达),适合基础辅助驾驶场景。
- Pro/Max 版(24.59 万起):配备 1 颗禾赛 AT128 激光雷达(探测距离 200 米)、双 Orin X 芯片(算力 508TOPS),以及更密集的传感器组合(11 颗摄像头 + 5 颗毫米波雷达),支持高阶智驾功能。
技术亮点:
- 超分辨率占用网络:优化雨雪天气下的传感器数据降噪,减少误判(如识别前车溅起的水花为非障碍物)。
- 视觉语言大模型(VLM):实时分析路面语义,例如识别施工路段、特殊交通标志并生成引导线。
短板:
- 标准版无激光雷达,夜间或强光环境下的障碍物识别能力较弱。
- 单激光雷达方案在逆光、隧道等场景存在感知盲区,2025 年 3 月曾发生多起因激光雷达故障导致的智驾功能受限事件。
二、功能覆盖:从高速到城市的全场景能力
1. 高速领航(HAD)
- 基础功能:自动跟车、车道保持、自动超车、匝道自动行驶,加减速逻辑果断,跟车距离可自定义。
- 实测表现:高速场景每千公里接管次数约 3 次,但 2025 年 1 月曾发生多起因误识别导致的高速急减速事件,引发追尾风险。
2. 城市 NOA
- 覆盖范围:2024 年 8 月先锋版实现 “全国无限制使用”,但实际体验受限于地图数据,非核心道路仍需人工接管;2025 年 2 月通过 OTA 扩展至 10 城核心区域(如北京长安街、上海陆家嘴)。
- 典型场景:支持无保护左转、环岛绕行、公交专用道绕行,但在复杂路口博弈时可能表现激进,例如主动与对向车辆 “抢行”。
3. 自动泊车
- 功能:一键代客泊车(支持跨楼层记忆泊车)、机械车位泊入,最高 23km/h 巡航速度,障碍物绕行成功率超 95%。
- 争议:2024 年 11 月因软件 BUG 导致大规模剐蹭事故,后通过 OTA 修复。
4. 安全冗余
- 硬件:全系标配全速自适应巡航、360 度全景影像、车道保持,Max 版支持自动紧急制动(AEB)夜间行人识别。
- 中保研测试:2024 年 9 月测试显示,小米 SU7 在车内乘员安全、车辆辅助安全分指数中均获优秀(G),AEB 功能表现稳定。
三、用户体验:生态联动与争议点
优势:
- 小米生态整合:支持手机 - 车机无缝流转(如导航、音乐)、智能家居控制(语音调节车内空调 / 家中窗帘),小米手机用户占比约 62%。
- 交互设计:智能双表盘与语音助手联动(唤醒时显示表情)、HUD 支持自定义配色,提升驾驶趣味性。
- 性价比:Max 版(29.99 万)硬件配置接近小鹏 P7i Max 版(33.99 万),但价格更低。
争议点:
- 复杂路况处理:在施工路段、临时路障场景下,智驾系统可能误判或紧急刹停。例如,2025 年 3 月安徽铜陵事故中,车辆在智能辅助驾驶状态下撞上隔离带,导致 3 人死亡。
- 人机交互矛盾:系统提示接管时留给驾驶员的反应时间过短(约 2 秒),而实际完成接管需 2.3-2.6 秒,存在安全隐患。
- 订阅服务:高阶功能(如城市 NOA)需单独订阅,年费预计 3800 元,部分用户认为性价比不足。
四、竞品对比:与特斯拉 FSD、小鹏 XNGP 的差异
维度 | 小米 SU7 | 特斯拉 FSD | 小鹏 XNGP |
---|---|---|---|
硬件冗余 | 单激光雷达(Pro/Max 版) | 纯视觉(8 摄像头) | 双激光雷达 + 14 摄像头 |
城市 NOA 覆盖 | 10 城核心区域(全国无限制) | 中国暂未开放 | 150 + 城(无图模式) |
算法风格 | 激进博弈(效率优先) | 拟人化(接近人类驾驶) | 保守稳健(安全优先) |
生态整合 | 小米智能家居深度联动 | 独立生态 | 小鹏 App 生态 |
典型问题 | 极端天气误判、接管提示不足 | 冲红灯、压线违规 | 硬件成本高(单颗激光雷达 1.2 万元) |
总结:
- 特斯拉 FSD:技术成熟度高,但中国落地受限,且需依赖用户习惯数据训练。
- 小鹏 XNGP:硬件冗余和场景覆盖领先,但价格更高(P7i Max 版 33.99 万)。
- 小米 SU7:性价比突出,生态联动强,但算法仍需时间验证。
五、未来升级与风险提示
技术迭代:
- OTA 规划:2025 年 2 月推送的 1.5.5 版本新增环岛通行、ETC 辅助、离车泊入等功能,未来计划提升端到端自动驾驶能力(如车位到车位全程脱手)。
- 数据积累:小米自有道路云平台已实现百万设备数据回流,计划 2025 年将训练数据量从 300 万 Clips 提升至 1000 万 Clips。
风险提示:
- 硬件限制:标准版算力不足(84TOPS),复杂场景下可能出现延迟或误判。
- 法规风险:中国尚未开放 L3 级自动驾驶,用户需始终保持对车辆的控制权。
- 极端环境:雨雾、强光等天气下,激光雷达和摄像头性能可能下降,建议手动驾驶。
六、选购建议
- 推荐人群:
- 小米生态用户(手机、家居),追求车家互联体验。
- 预算有限但希望尝试高阶智驾的科技尝鲜者。
- 主要使用高速领航,对城市 NOA 需求较低的用户。
- 避坑指南:
- 优先选择 Pro/Max 版,避免标准版的硬件短板。
- 谨慎在极端天气或复杂路况下使用智驾功能。
- 关注 OTA 更新,及时修复潜在问题。
小米 SU7 的智能驾驶系统展现了小米在技术整合和生态协同上的优势,但在算法成熟度和硬件冗余上仍需向头部品牌看齐。对于用户而言,它是一款 “够用且有趣” 的智驾方案,但距离 “完全可靠” 还有较长的路要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