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米智驾如何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5-05-01 01:36:23 浏览3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小米智驾系统(Xiaomi HAD)是小米汽车在智能驾驶领域的核心技术,其技术路径、硬件配置、实际表现和用户反馈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技术架构与硬件配置


  1. 端到端大模型与纯视觉路线
    小米智驾采用端到端全场景智能驾驶(HAD)架构,整合感知、预测、规划为单一 AI 模型,直接通过原始数据生成驾驶轨迹,减少信息传输误差。同时,其视觉语言大模型(VLM)可识别复杂场景(如施工路段、丁字路口),并通过语音交互优化决策。部分车型(如 SU7 Max/Ultra)采用激光雷达 + 多传感器融合方案,而标准版(SU7 后驱标准长续航智驾版)则依赖纯视觉方案,硬件成本降低 30%,但感知精度受限。
  2. 硬件分层策略
    • 标准版:配备 9 颗摄像头、1 颗毫米波雷达、12 颗超声波雷达,算力 84TOPS,仅支持高速 NOA 和基础泊车辅助。
    • 高阶版(Pro/Max):增加激光雷达(128 线)、5 颗毫米波雷达、2 颗侧视摄像头,算力提升至 508TOPS,支持城市 NOA、L3 级自动驾驶(2025 年计划落地)及端到端全场景智驾。
    • Ultra 版:基于 BEV+Transformer 架构,支持无图城市 NOA、跨楼层记忆泊车等,实测在纽北赛道验证车道级精准控制。


二、功能覆盖与实际表现


  1. 场景覆盖
    • 高速 NOA:支持自动变道、超车、上下匝道,最高时速 135km/h,AEB 可识别车辆、行人、二轮车。
    • 城市道路:2025 年 2 月全量推送端到端功能,支持城区路口通行、无保护左转,但复杂场景接管率较高。
    • 泊车场景:实现车位到车位的代客泊车,支持记忆泊车、跨层泊车及漫游寻位(车位被占时自动寻找新车位)。

  2. 用户反馈
    • 优点
      • 功能丰富:HAD 辅助驾驶支持自动变道、上下匝道等,泊车功能精准,尤其适合新手。
      • 生态互联:与小米智能家居无缝联动,手机应用可直接控制车辆和家居设备。
      • 轨迹拟人化:端到端模型优化轨迹平滑度,减少急加速 / 急刹车。

    • 缺点
      • 识别精度不足:高速和城区道路存在识别错误(如突然减速、变道异常),夜间或雨雾天气感知能力受限。
      • 复杂路况处理弱:施工区域或障碍物场景可能紧急刹停或走错车道,决策不够果断。
      • 与头部品牌差距:相比特斯拉 FSD、华为 ADS 等,小米智驾在复杂场景适应性上仍有差距。



三、市场竞争与安全争议


  1. 行业对比
    • 特斯拉 FSD:纯视觉方案,依赖超 10 亿公里数据训练,算法成熟度高,但中国版受法规限制。
    • 华为 ADS:激光雷达 + 多传感器融合,GOD 网络可识别非常规障碍物,无图城市 NOA 覆盖更广。
    • 小鹏 XNGP:端到端大模型,支持无图城区 NOA,用户渗透率高。
    • 小米 HAD:硬件分层策略平衡成本与体验,但纯视觉路线在极端场景表现较弱。

  2. 安全争议
    • 事故案例:2025 年 3 月安徽高速事故中,小米 SU7 标准版(无激光雷达)因施工路段识别失败导致碰撞,AEB 未触发,引发对智驾安全性的质疑。
    • 官方回应:小米强调智驾为 L2 级辅助驾驶,需驾驶员全程监控,并计划 2026 年全系标配激光雷达。
    • 法规合规:尚未获得 L3 级认证,北京等地开放 L3 路测后,小米未明确参与。


四、生态整合与未来展望


  1. 人车家全生态
    小米智驾与米家设备深度联动,支持远程控制家居、车内语音交互等,例如通过车机设置家中空调、灯光,或语音控制泊车。
  2. 技术迭代计划
    • OTA 升级:2025 年 2 月推送 HyperOS 1.5.5,优化城市领航、泊车及复杂场景交互逻辑。
    • L3 级目标:计划 2025 年落地 L3 级自动驾驶,需通过法规认证并解决责任归属问题。
    • 成本控制:自研芯片和硬件垂直整合,目标降低 30% 硬件成本。


五、总结与建议


  • 适合人群
    • 小米生态用户:追求车家互联的便捷体验。
    • 城市通勤者:高速 NOA 和基础泊车功能实用。
    • 科技尝鲜者:愿为端到端大模型和硬件升级付费。

  • 避坑提示
    • 标准版(无激光雷达)慎选,复杂场景风险较高。
    • 智驾功能需配合驾驶员全程监控,避免过度依赖。
    • 关注官方 OTA 更新,及时修复已知漏洞。


小米智驾在功能丰富度和生态整合上表现突出,但在技术可靠性、复杂场景处理和安全性方面仍需提升。若追求成熟稳定的智驾体验,可考虑特斯拉、华为等头部品牌;若偏好小米生态且能接受现有局限,小米 SU7 高阶版(Pro/Max)是性价比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