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米汽车的生产模式,其发展历程可分为两个阶段:早期依赖代工合作,后期逐步转向自主生产。以下是基于最新信息的详细解析:
一、代工合作阶段(2023-2024 年)
小米汽车的首款车型 SU7 在 2023 年 12 月通过工信部审批时,明确由 ** 北京汽车集团越野车有限公司(北汽)** 代工生产。这一合作模式主要基于以下考量:
- 资质获取:小米作为造车新势力,初期缺乏整车生产资质,需借助北汽的生产资质快速推进项目落地。
- 产能补充:北汽的工厂位于北京,与小米自建工厂(亦庄经济开发区)地理位置接近,便于供应链协同。
- 技术协同:北汽在传统燃油车领域积累的制造经验,为小米汽车的初期生产提供了质量管控支持。
根据工信部公告,小米 SU7 的两款车型(BJ7000MBEVR2 和 BJ7000MBEVA1)均由北汽代工,这一阶段的代工生产为小米汽车的市场准入奠定了基础。
二、自主生产阶段(2024 年至今)
2024 年 8 月,小米汽车正式获得独立造车资质,标志着其与北汽的代工合作结束。此后,小米汽车的生产重心全面转向自建的北京亦庄超级工厂,该工厂分两期建设:
- 一期工厂:占地面积 72 万平方米,2023 年竣工,设计年产能 15 万辆。通过产线优化,2024 年实际交付量达 13.68 万辆,接近满产状态。
- 二期工厂:紧邻一期工厂,2025 年 4 月完成规划验收,预计 6 月竣工,7-8 月投产。投产后小米汽车总产能将超过 30 万辆,2025 年交付目标提升至 35 万辆。
自建工厂的优势在于:
- 技术自主性:小米可直接控制生产工艺,例如 SU7 的压铸车间采用 9100 吨超级压铸机,实现一体化车身成型,提升生产效率和质量。
- 供应链整合:工厂毗邻电池车间和实验楼,缩短了零部件运输距离,降低物流成本。
- 品牌形象强化:独立生产有助于小米建立 “自研 + 自产” 的技术标签,例如其宣称的 “超级电机” 虽由联合电子代工,但知识产权归属小米。
三、代工模式的未来可能性
尽管目前小米汽车以自建工厂为主,但代工模式并未完全排除:
- 产能弹性需求:若 2025 年 35 万辆的交付目标超出预期,小米可能重启代工合作以缓解产能压力。潜在合作伙伴包括比亚迪(具备成熟的新能源车代工经验)或富士康(电子制造能力突出)。
- 区域市场布局:为进入海外市场,小米可能在目标国家选择本地代工企业,例如东南亚的 VinFast 或欧洲的麦格纳。
- 特定车型合作:针对低端市场或特定技术路线(如增程式),小米可能与传统车企合作代工,以降低研发和生产成本。
四、供应链与代工的协同关系
小米汽车的供应链体系呈现 “核心自研 + 外部协作” 的特点:
- 关键零部件:电池采用宁德时代与弗迪(比亚迪子公司)混装模式,电机由联合电子和汇川技术代工。
- 智能驾驶:与速腾聚创合作激光雷达,华为合作 4D 毫米波雷达,构建多模态感知系统。
- 生态整合:小米澎湃 OS 与米家设备的互联功能,需依赖供应链企业的软件适配支持。
这种模式既保证了核心技术的自主性,又通过代工合作快速实现规模化生产。
五、代工模式的行业启示
小米汽车的代工转型反映了新势力车企的普遍路径:
- 初期借力:利用传统车企的资质和产能快速切入市场。
- 中期自建:通过工厂建设提升供应链控制力和品牌形象。
- 长期多元:根据市场需求灵活调整生产模式,平衡成本与效率。
这一过程中,小米面临的挑战包括自建工厂的资金压力(总投资超 630 亿元)、供应链管理复杂度提升,以及与代工合作伙伴的技术保密问题。
综上,小米汽车的代工厂经历了从北汽代工到自主生产的转变,当前以自建工厂为主,未来可能根据市场需求重启代工合作。这一模式既体现了新势力车企的创新精神,也揭示了汽车制造行业的复杂性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