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目前拥有多座自建工厂,并在关键产品线的生产中实现了自主化布局,同时在海外市场通过合作或代工模式扩大产能。以下是具体分析:
一、国内自有工厂:覆盖手机、汽车、家电三大领域
- 北京亦庄小米智能工厂
- 定位:2020 年建成的 “实验工厂”,专注于新技术预研和高端手机生产。
- 产能:年产能百万台,曾生产小米 10 至尊纪念版、小米 MIX Fold 系列等旗舰机型。
- 技术:采用全自动化生产线,实现无人化黑灯生产,自研设备占比超 96%,软件系统 100% 自主开发。
- 北京昌平小米手机工厂
- 定位:2024 年投产的规模化量产工厂,主攻高端手机。
- 产能:年产能 1000 万台,生产小米 14 系列、MIX Flip/Fold 4 等机型,获 “国家级智能制造标杆企业” 认证。
- 技术:集成物联网、AI 等技术,生产数据实时监控,专利超 500 件。
- 北京亦庄小米汽车超级工厂
- 定位:2024 年投产的汽车专用工厂,一期年产能 24 万辆,二期预计 2025 年竣工后总产能达 30 万辆。
- 产能:2025 年 4 月交付超 2.8 万辆小米 SU7,订单交付周期拉长至 45 周,二期投产后年产能将突破 30 万辆。
- 技术:六大车间覆盖压铸、冲压、涂装等全流程,配套 29 个实验室和专业测试跑道,是功能最全的汽车工厂之一。
- 武汉小米智能家电工厂
- 定位:2024 年奠基,2025 年 11 月投产,主攻空调等大家电。
- 产能:规划 2026 年空调年产能 600 万套,产值超百亿元,预留扩展空间以布局冰箱、洗衣机等品类。
- 技术:与华中科技大学合作建立 47 间实验室,实现 “产学研用” 闭环,目标成为全球智能家电制造标杆。
二、海外布局:以合作代工为主
- 印度
- 模式:与富士康、伟创力等代工厂合作,生产中低端手机。
- 产能:7 座工厂每秒生产 3 台手机,95% 的印度销售机型本地化生产。
- 挑战:面临政策风险,部分工厂被印度政府冻结资金,影响供应链稳定性。
- 越南
- 模式:委托 DBG 科技(光弘科技)代工,无所有权或经营权。
- 产能:工厂占地 20 万平方米,生产手机及零部件,供应越南及东南亚市场。
- 战略:分散生产基地,降低物流成本,利用三星供应链资源。
- 东南亚其他地区
- 泰国:总理邀请小米建立首个海外汽车工厂,利用当地电动汽车产业链优势,但尚未落实。
- 印尼:2017 年与本地企业合作生产手机,实现 100% 本土化,但未自建工厂。
三、代工与自有工厂的平衡策略
- 代工主导中低端
- 小米中低端手机(如 Redmi 系列)仍依赖富士康、比亚迪等代工厂,年销量超 1 亿部,自有工厂无法完全覆盖。
- 优势:快速响应市场需求,降低固定资产投资风险。
- 自有工厂把控高端
- 旗舰手机、汽车、大家电等高附加值产品由自建工厂生产,确保品质和技术迭代。
- 案例:小米 SU7 通过自有工厂实现 76 秒下线一台车,产能爬坡速度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 技术输出与生态协同
- 北京亦庄工厂作为 “技术试验田”,将成熟工艺和设备向代工厂输出,提升整个供应链效率。
- 武汉家电工厂计划复制智能标准,推动生态链企业技术升级。
四、未来趋势:加码自有产能
- 汽车领域:2025 年目标生产 45 万辆,二期工厂投产后将进一步扩大汽车产能。
- 家电领域:武汉工厂投产后,小米大家电产能将翻倍,加速冲击传统家电市场。
- 海外自建:泰国等东南亚国家政策利好,小米可能在未来布局海外自有工厂,以支持全球化战略。
总结
小米已从早期依赖代工的模式转型为 “自有工厂 + 合作代工” 的双轨制。自有工厂聚焦高端产品和核心技术,代工则覆盖中低端市场,两者结合既保证了供应链弹性,又强化了技术壁垒。未来,随着汽车和家电业务的扩张,小米的自有产能占比有望进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