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不仅拥有自己的工厂,还通过自建与合作相结合的方式构建了覆盖消费电子、汽车和智能家居的多元化制造体系。以下是具体布局及生产模式的详细解析:
一、核心自建工厂:聚焦高端与战略品类
1. 北京两大智能工厂:研发与量产双轮驱动
- 亦庄小米智能工厂(2020 年投产)
作为小米首个实验性工厂,这里承担着新技术预研任务,如屏下摄像头、一体化机身等创新工艺均在此完成测试。尽管年产能仅百万台,但该工厂的自动化率高达 95%,生产效率比传统工厂提升 60%。 - 昌平手机工厂(2024 年投产)
定位为高端旗舰手机生产基地,年产能达 1000 万台,已生产小米 14 系列、MIX Fold 4 等机型。其核心竞争力在于全流程自研,组测包装备 96.8% 自主研发,软件系统 100% 自研,全厂累计专利超 500 件。该工厂还获得 “国家级智能制造标杆企业” 认证,代表了中国手机制造的最高水平。
2. 亦庄汽车超级工厂:智能出行的制造基石
- 小米 SU7 生产线
2024 年投产的汽车工厂采用 “灯塔工厂” 标准,规划年产能 30 万辆,2024 年目标生产 12 万辆 SU7 系列车型。工厂整合了压铸、焊装、涂装、总装四大工艺,其中 9100 吨巨型压铸机可实现车身一体化成型,生产效率提升 40%。 - 机器人研发生产
小米机器人公司已迁入该工厂,未来将在此进行 CyberOne 等产品的规模化生产,形成 “汽车 + 机器人” 的协同制造体系。
3. 武汉智能家电工厂:生态链的关键拼图
- 建设进展
2023 年 8 月签约,2024 年 11 月开工,56 天完成主体封顶,2025 年 4 月外线通电,预计 2026 年初投产。这是小米首个空调工厂,规划年产能 600 万台,初期聚焦空调、电视、空气净化器等品类。 - 战略意义
工厂预留技术拓展空间,未来可能扩展至冰箱、洗衣机等品类。通过自建工厂,小米可实现压缩机、电机等核心部件的自研自产,降低对外部供应链的依赖。
二、代工厂合作:支撑大规模市场需求
1. 国内核心代工厂
- 富士康:承担小米中低端手机及部分高端机型的组装,如 Redmi Note 系列。富士康在河南、山西等地的工厂为小米提供稳定产能。
- 比亚迪:不仅代工手机,还参与小米汽车零部件生产。比亚迪在惠州的工厂为小米提供电池、结构件等关键组件。
- 华勤技术:负责 IoT 产品代工,如小米手环、扫地机器人等,其在江西的工厂月产能超百万台。
2. 海外本地化生产
- 印度:通过与富士康、伟创力合作,建立 7 座工厂,实现 95% 以上手机本地化生产。2024 年新增的 PCB 板组装厂进一步提升了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
- 印尼:与 PT Erajaya 等企业合作,在巴淡岛建立工厂,月产能 50 万部,主要生产红米 Note 系列,满足东南亚市场需求。
三、制造模式的战略逻辑
1. 分层生产策略
- 高端产品:由自建工厂(如昌平手机工厂)独家生产,确保工艺精度和技术保密。
- 中低端产品:通过代工厂实现规模化量产,平衡成本与效率。例如,小米一年销售超 1 亿部手机,若全部自建生产需投入数倍资源,代工模式更具经济性。
2. 技术闭环构建
自建工厂承担核心技术验证,如北京亦庄工厂的新工艺研发、武汉工厂的压缩机自研,这些成果随后向代工厂输出,形成 “研发 - 量产 - 扩散” 的技术传导链。
3. 供应链风险对冲
通过 “自建 + 代工” 双轨制,小米可灵活应对市场波动。例如,2024 年芯片短缺期间,自建工厂优先保障高端机型供应,代工厂则维持中低端产品线稳定。
四、行业影响与未来趋势
1. 对传统制造业的冲击
小米武汉工厂的快速建设(56 天封顶)刷新了行业纪录,其 “产研一体化” 模式(配套 47 间实验室)可能倒逼传统家电企业加速智能化转型。
2. 全球化布局深化
印度、印尼工厂的成功经验为小米进入拉美、非洲市场提供了范本。未来,小米可能在越南、墨西哥等地复制 “本地生产 + 生态链整合” 模式。
3. 智能制造升级
昌平工厂的 “黑灯产线”(全自动化生产)和武汉工厂的 AI 质检系统,预示着小米正从 “制造” 向 “智造” 跃迁。2025 年,小米计划将 30% 的研发投入用于智能制造技术。
总结
小米的制造体系呈现 “高端自研、中低端外包、全球布局” 的特点。自建工厂是其技术突破和品牌溢价的核心载体,而代工厂则是规模扩张的基石。这种混合模式既保持了互联网企业的灵活性,又强化了硬件公司的垂直整合能力,为小米在手机、汽车、家电三大赛道的竞争提供了坚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