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的生产体系是以自建工厂为主、早期代工为辅的模式,目前已实现完全自主生产。以下是具体分析:
一、自建工厂:小米汽车的核心生产基地
- 北京亦庄超级工厂
小米汽车于 2021 年 11 月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签订协议,投资 630 亿元建设小米汽车超级工厂,分两期开发:
- 一期工厂:占地面积 71.8 万平方米,2023 年 6 月竣工,2024 年 3 月正式投产,年产能 15 万辆,主要生产小米 SU7 系列车型。工厂采用智能化生产线,每小时可生产 40 台整车,每 76 秒下线一台新车。
- 二期工厂:紧邻一期工厂,2025 年 4 月完成规划验收,预计 2025 年 7-8 月投产,年产能将超过 30 万辆,未来将支持小米 YU7 等新车型的生产。
该工厂是小米汽车的核心生产基地,涵盖压铸、冲压、车身、涂装、总装、电池六大车间,并配备研发试验基地和专业测试跑道,是国内功能最全面的汽车工厂之一。
- 技术投入与产能爬坡
小米在工厂建设中强调自研技术,例如:
- 一体化压铸技术:采用 9100 吨大压铸岛,实现后地板 “72 合一” 压铸,减少零部件数量并提升车身强度。
- 电池技术:自建电池包工厂,申请了 132 项专利,并与宁德时代、比亚迪合作供应电池。
- 产能提升:2024 年 6 月开启双班生产,单月交付量从 4 月的 7058 辆提升至 6 月的 1 万辆以上,2025 年目标为全年交付 35 万辆。
二、早期代工合作:资质过渡与产能补充
- 借用北汽资质阶段
2023 年 11 月至 2024 年 7 月期间,小米因尚未取得独立造车资质,曾借用北汽集团越野车有限公司的生产资质,在工信部公告中以 “北京小米” 名义申报车型。这一阶段的小米 SU7 实际由小米自建工厂生产,但需通过北汽的资质渠道上市。
- 代工合作的终止
2024 年 7 月,小米正式获得独立造车资质,生产企业名称变更为 “小米汽车科技有限公司”,彻底告别对北汽的依赖。同时,小米与其他车企(如江淮、华晨、北汽蓝谷)的代工洽谈未最终落地,转而聚焦自建工厂的产能提升。
三、供应链合作:核心零部件外部供应
尽管小米拥有自建工厂,但在关键零部件上仍依赖外部合作:
- 电池:小米 SU7 标准版使用比亚迪刀片电池,高配版采用宁德时代麒麟电池,未来可能引入自研电池技术。
- 芯片:智能驾驶域控制器采用英伟达 Orin 芯片,座舱芯片为高通骁龙 8295。
- 其他零部件:车身稳定系统(博世)、空气弹簧(拓普集团)、转向器(耐世特)等均来自成熟供应商。
四、总结:小米车厂的自主化进程
- 当前状态:小米已完全实现工厂自建、资质独立、生产自主,北京亦庄工厂是其核心生产基地,二期投产后年产能将超过 45 万辆。
- 未来规划:小米计划通过扩建工厂(如三期预留地块)和优化供应链,进一步提升产能,并探索海外生产(如印尼本地化生产)。
- 行业地位:小米汽车的自建工厂模式在新能源汽车领域较为罕见,相比 “代工 + 收购资质” 的新势力路径,小米通过重资产投入确保了生产可控性,但其供应链管理能力仍需市场检验。
综上,小米汽车的工厂是100% 自主拥有的,且已具备独立生产能力,早期的代工合作仅为资质过渡阶段的临时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