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的生产模式经历了从早期代工合作到自主生产的转变,目前以自建工厂为主导,同时在供应链环节与多家企业深度合作。以下是基于最新信息的详细分析:
一、早期代工合作:借助北汽资质完成过渡
在小米汽车项目初期(2021-2023 年),由于缺乏汽车生产资质,小米曾与北汽集团合作,通过代工模式实现首款车型的量产准备。根据工信部公告,小米 SU7 的早期申报信息中,生产企业名称为 “北京汽车集团越野车有限公司”。这一阶段的合作主要是为了快速获取生产资质,解决合规性问题。
不过,小米并未完全依赖北汽代工。实际生产环节仍由小米自建工厂主导,北汽仅提供资质支持。例如,小米 SU7 的生产地址明确标注为北京亦庄的小米汽车工厂,而非北汽工厂。这种 “借资质、自主生产” 的模式是行业常见做法,旨在规避政策限制,同时为后续独立生产铺路。
二、自建工厂:核心产能的自主掌控
2024 年 8 月,小米汽车正式获得独立的道路机动车辆生产资质,标志着其彻底摆脱对北汽的依赖。目前,小米汽车的核心产能集中在北京亦庄工厂,该工厂总投资超 50 亿元,占地面积 71.8 万平方米,具备冲压、焊接、涂装、总装、电池、压铸六大工艺车间,拥有超过 700 台机器人,关键工艺自动化率达 100%。工厂一期产能为 15 万辆 / 年,二期工厂于 2025 年 6 月竣工后,总产能将提升至 30 万辆 / 年。
小米工厂的智能化水平显著,例如:
- 大压铸工艺:采用 9 大工艺、60 多个设备控制 430 个参数,实现全程自动化;
- 涂装车间:75 台喷漆机器人支持 40 分钟快速换色,减少 25% 订单交付时间;
- 测试跑道:长 2.5 公里,涵盖 18 种测试路况,确保每辆车的动态验证。
2025 年 4 月,小米汽车单月交付量突破 2.8 万辆,工厂每 76 秒下线一台新车,二期工厂投产后,目标冲刺单月 2 万台产能。这些数据表明,小米已具备自主生产能力,且产能规模持续扩大。
三、供应链合作:关键环节的深度协同
尽管小米自主生产整车,但在供应链环节仍与多家企业合作,以整合资源、提升效率:
- 电池与电驱:宁德时代(三元锂电池)、弗迪电池(磷酸铁锂电池)提供核心动力支持;
- 智能驾驶:与博世、高通、德赛西威等合作,开发智能驾驶系统和座舱芯片;
- 零部件制造:拓普集团(一体化压铸底盘)、华域汽车(车身结构件)等供应商参与生产;
- 海外布局:在慕尼黑设立研发中心,加速全球市场拓展。
这种 “自主生产 + 供应链合作” 的模式,既保证了核心环节的控制权,又借助外部资源提升产品竞争力。
四、代工传闻的澄清与误解
部分媒体报道称小米汽车由北汽、江淮等企业代工,主要基于以下原因:
- 早期资质借用:2023 年工信部申报信息中,小米 SU7 的生产企业名称为北汽,但实际生产仍在小米工厂;
- 供应链合作:小米与多家企业在零部件、技术研发等领域合作,但并非整车代工;
- 市场猜测:行业对小米产能扩张的关注引发代工合作的猜测,但未获官方证实。
五、未来规划:从 “代工过渡” 到 “自主生态”
小米的长期目标是打造 **“前店后厂” 模式 **,即工厂与销售、体验中心一体化布局,提升用户体验和生产效率。同时,小米计划在武汉、合肥等地扩建工厂,进一步扩大产能。此外,小米汽车的第二款车型 YU7 已进入测试阶段,预计 2025 年上市,标志着产品矩阵的持续扩展。
结论
小米汽车的生产模式经历了 **“代工过渡→自主生产”** 的转变。早期借助北汽资质完成合规性准备,后期通过自建工厂实现核心产能自主化。当前,小米汽车以北京亦庄工厂为核心,采用 “自主生产 + 供应链合作” 模式,产能快速提升,交付量持续增长。尽管存在早期代工传闻,但最新信息显示,小米已完全掌握整车生产能力,代工并非其主流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