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小米集团 2024 年财报及行业分析,小米汽车业务的利润率呈现出 “高毛利、低净利” 的阶段性特征,具体表现为:
一、核心财务数据
- 毛利率表现亮眼
2024 年小米汽车业务毛利率达 18.5%,其中第四季度毛利率攀升至 20.4%,超过特斯拉同期的 17.9%(全年)和 16.3%(第四季度)。这一数据远超新势力车企的平均水平 —— 蔚来整车毛利率为 12.3%,小鹏仅为 8.3%,理想汽车为 20.5%。
- 驱动因素:规模效应(全年交付 13.68 万辆)、供应链优化(如自研电机和 CTB 电池技术)、高端车型占比提升(SU7 Max 版销量占比 43.1%)。
- 净利润仍处亏损状态
全年净亏损 62 亿元,单车亏损约 4.5 万元。亏损主因包括:
- 前期投入:自建工厂(北京亦庄工厂一期投资超百亿元)、智驾研发(全年研发投入 241 亿元,汽车业务占主导)、渠道建设(200 家直营店)。
- 分摊成本:工厂折旧、测试车队运营、路测数据采集等固定成本。
二、行业对比与竞争优势
- 横向对比
- 新势力车企:蔚来 2024 年净亏损 224 亿元(单车亏损 10 万元),小鹏净亏损 57.9 亿元(单车亏损 3 万元),而小米汽车的亏损规模和单车亏损均显著更低。
- 传统车企:特斯拉 2024 年汽车业务毛利率 17.9%,但净利润率受降价影响下滑;比亚迪凭借垂直整合实现 15% 以上的净利率,但毛利率低于小米。
- 小米的差异化优势
- 生态协同:3.96 亿 MIUI 用户可低成本转化为汽车用户,且汽车与手机、智能家居的联动提升用户黏性。
- 成本控制:通过手机供应链经验复用(如联合采购电池、芯片),SU7 的 BOM 成本较竞品低 8%。
- 定价策略:SU7 系列平均售价 23.45 万元,标准版、Pro 版、Max 版的销量占比均衡,避免低价走量导致的利润稀释。
三、未来盈利路径
- 规模效应与成本下降
- 产能爬坡:2025 年目标交付 35 万辆,北京工厂二期投产后产能将达 30 万辆 / 年,单位固定成本大幅降低。
- 技术迭代:自研大压铸技术(良品率提升至 85%)、CTB 电池(体积效率 77%)等将进一步压缩生产成本。
- 软件与服务收入
- FSD 订阅:小米 HAD 智驾系统计划推出 “6 万元买断” 或 “1200 元 / 月” 订阅制,预计 2025 年贡献数亿元收入。
- 应用生态:车载应用商店抽成 30%,叠加数据增值(如路况数据交易),软件业务毛利率可达 70% 以上。
- 政策与市场红利
- 地方补贴:深圳、上海等地的购车补贴最高达 1.5 万元,间接提升终端销量。
- 出海布局:2027 年启动国际化,欧洲市场对换电车型接受度高,可能复制国内盈利模式。
四、风险与挑战
- 产能瓶颈:2024 年 SU7 提车周期长达 30-40 周,若 2025 年 35 万辆目标达成,月均产能需从 1.14 万辆提升至 2.9 万辆,对供应链和工厂管理提出高要求。
- 技术投入压力:智能驾驶研发需持续高投入,2024 年研发费用率达 6.6%,未来可能进一步上升。
- 竞争加剧:华为、小鹏等加速智驾技术迭代,特斯拉 Model 2 预计 2025 年上市,可能挤压小米市场份额。
五、盈利时间表
- 盈亏平衡:雷军表示,年销量达 30-40 万辆时可实现盈亏平衡。若 2025 年交付 35 万辆,且毛利率提升至 25%,2026 年有望转正。
- 长期目标:2030 年前成为全球前五车企,净利率对标特斯拉(10%-12%),软件服务收入占比超 20%。
总结
小米汽车当前的利润率呈现 “高毛利、低净利” 特征,亏损主因是重资产投入和研发分摊。随着产能释放、软件收入增长及成本优化,2026 年有望实现盈利。其核心竞争力在于生态协同和成本控制,但若要在全球市场突围,仍需在智驾技术、品牌溢价和出海运营上持续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