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 SU7 与保时捷车型的设计相似性确实是一个被广泛讨论的话题。从视觉直观感受来看,SU7 的溜背造型、低趴姿态以及部分细节设计(如前脸线条、轮拱轮廓)确实与保时捷 Taycan 存在一定的相似性,这也是其被部分网友调侃为 “保时米” 的原因。不过,深入分析其设计逻辑和官方回应后,可以发现这种相似性背后存在技术合理性与品牌策略的考量。
一、设计相似性的技术根源
- 风阻优化驱动的形态选择
小米 SU7 的核心设计目标之一是追求极致的空气动力学效率,其风阻系数低至 0.195Cd,这一数据甚至优于保时捷 Taycan(0.22Cd)。为实现这一目标,设计团队以 “风塑造水滴” 为灵感,通过流体曲面、G4 连续曲率等技术手段优化车身形态。这种设计逻辑与保时捷等运动车型的低风阻需求存在技术共性,例如大轮包、平滑车身曲面等元素,本质上是工程学规律的自然结果,而非刻意模仿。
- 运动车型的比例共性
SU7 采用 3 倍轮轴比、2 倍轮高比的黄金比例设计,配合 1.36 倍宽高比,塑造出类似跑车的运动姿态。这种比例关系在保时捷 911、Taycan 等经典车型中同样常见,因为它能兼顾操控稳定性与视觉张力。设计团队强调,这些比例是基于 “耐看” 和 “效率优先” 原则得出的,并非对标保时捷的结果。
二、原创设计的差异化表达
- 标志性元素的创新
小米在 SU7 上融入了鲜明的品牌基因:
- 水滴大灯:采用圆角多边形矩阵式造型,内部为 “米” 字形灯腔结构,与保时捷的蛙眼大灯形成明显差异。
- 光环尾灯:由 360 颗超红光 LED 组成渐层式光带,灵感源自土星环,动态效果极具辨识度。
- 车漆工艺:霞光紫、璀璨洋红等配色加入特殊金属粉,在不同光线下呈现独特质感,与保时捷的传统车漆工艺形成差异化。
- 细节设计的功能性突破
- 半隐藏式门把手:在保证低风阻的同时,通过电磁吸附技术实现无感开启,与保时捷 Taycan 的弹出式设计逻辑不同。
- 主动空气动力学套件:可四档调节的电动尾翼在展开时能提供 130 公斤下压力,兼顾高速稳定性与续航优化,这一配置在同价位车型中罕见。
三、行业视角的合理性解释
- 设计语言的趋同与专利壁垒
新能源汽车因电驱平台布局、电池包结构等技术共性,普遍采用短前悬、长轴距的设计,导致外观形态趋同。例如比亚迪汉与奥迪 A6L、华为智界 S7 与零跑 C01 等车型均存在类似现象。小米通过申请整车外观专利(覆盖 17 处差异化设计),从法律层面确保了原创性。
- 品牌策略的阶段性选择
雷军在发布会上明确表示,SU7 在性能上对标保时捷 Taycan,设计上则以 “超越经典” 为目标。这种策略既能借助保时捷的品牌认知快速建立市场关注,又能通过技术参数(如 0-100km/h 加速 2.78 秒、最高时速 265km/h)证明自身实力。从市场反馈看,SU7 上市 24 小时订单破 9 万台,说明消费者对其综合产品力的认可。
四、官方与行业的态度印证
- 保时捷的间接认可
保时捷中国总裁柯时迈(Michael Kirsch)回应称:“好的设计总是心有灵犀”,并强调保时捷 “设计追随功能” 的理念。这一表态既体现了对 SU7 设计的隐性认可,也暗示行业对设计趋同现象的包容。
- 专业设计团队的背书
小米 SU7 由前宝马设计总监克里斯・班戈(Chris Bangle)担任设计顾问,其团队在早期就确立了 “需求优先于美学” 的原则。班戈评价 SU7 是 “同级别中最优秀的设计”,并认为其设计语言代表了 “对汽车精神气质的理解”。
五、用户视角的争议与共识
- 两极分化的市场反馈
部分用户认为 SU7 与保时捷的相似性影响了原创性评价,甚至在图像识别测试中被误判为 Taycan。但更多车主指出,SU7 的车漆质感、智能座舱体验(如 56 英寸 HUD、澎湃 OS 系统)等方面远超预期,形成了独特的产品标签。
- 性价比优势的放大效应
SU7 标准版起售价 21.59 万元,仅为保时捷 Taycan(国内起售价 89.8 万元)的四分之一,却能提供相近的运动性能和更高的智能化水平。这种 “平替” 属性让设计相似性争议在性价比面前被部分消解,成为其市场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结论
小米 SU7 与保时捷的设计相似性本质上是工程规律与市场策略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低风阻形态、运动比例等元素是技术合理性的体现,而水滴大灯、光环尾灯等细节则彰显了品牌原创性。保时捷的 “心有灵犀” 回应与小米的专利布局,共同为这种相似性划定了合法边界。对于消费者而言,SU7 的核心价值在于 20 万元级市场罕见的性能、续航与智能化体验,而非单纯的设计模仿。正如设计团队所言:“我们没有刻意考虑像不像保时捷,而是专注于打造一台效率与安全并重的智能电动车”。这种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设计哲学,或许才是小米 SU7 真正超越传统豪华品牌的地方。